我们生产数据的速度比5G还快,究竟是信息垃圾还是文化财富?
研究表明,平均每年会6%存储在个人设备上的信息会丢失,由于个人信息越来越成为社会集体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通常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美国著名的国会图书馆最早面向公众推出了个人数据信息保存服务,这些数据会用视频、音频、文本、图片、网页、手册、实物、口述等多种方式进行备份,但这种个人数字信息的保存是一种有限的商业服务,它的社会价值还处在初级阶段。 其二,是主要互联网平台公开信息的保存和利用,也就是国家图书馆与新浪合作的方式,个人信息与集体记忆融合。 媒体性质的社交平台在惊心动魄的历史瞬间能够客观反映公众认知,2003年的SAAS、2008年的奥运、汶川地震、世博会、一带一路等等,都是国家民族发展状况的微观记录,通过微博这样的平台,管理者、被管理者,成年人、未成年人的信息级差被打破,每个人都以贡献信息的方式参与到社会协作之中,这是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根本改变。 数据信息不再是简单的复制和保存,每个人都可以向公众分享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意见,这些记忆被组织起来,打上标识,就成了这一代中国人的国家数字记忆。 改变世界的不是技术,而是数据信息背后每一个真实的人。 【编辑推荐】
点赞 0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