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据:高中生把数据编入体内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全球每年产生的数据需要 4180 亿个 1TB 硬盘才能放下,若是把如此庞大的数据放到 DNA 上,只需 1kg DNA 就够了!最近一家公司将 16G 的维基百科存储在了一个 DNA 分子上让人惊叹,DNA 存储已成为最受关注的新兴技术之一,“我,就是数据”时代即将来临。 “我,就是数据”时代悄然将至。 在科幻大片《超体》中,“女超人”Lucy 凭借药物的作用,大脑不断被开发,获得了包括心灵感应、瞬间吸收知识等技能。当大脑开发到 100% 时,已然达到了“I am everywhere”的至高境界。
而目前我们正处于数据爆炸增长的时代,现存的硬盘、3D 内存芯片等数据存储方式已然出现“负荷过重”的迹象。若是要存储全球的数据似乎是一件较为棘手的事情,更不要提做到像 Lucy 那般集“全宇宙数据于一身”了。 一种新的方式便应运而生——DNA 数据存储。 其实,这种尝试早就已经开始了。 去年年底,法国一位 16 岁高中生 Locatelli 便将《古兰经》和《圣经》中的部分内容注入到了自己体内。把希伯来语和阿拉伯语的字符转换成 DNA 碱基的特定组合,然后用购买的病毒编辑到 DNA 链里,最后用注射器注入自己的大腿(详细内容见文末附录)。 除了这位高中生之外,上周,一家位于波士顿的初创公司 Catalog 宣布,他们将维基百科英文版一共 16G 的所有文本存储在了一个 DNA 分子上!
他们相信生物分子的寿命将比最新的计算机存储技术长得多。 16G 的维基百科,只需一个 DNA 分子便可轻松存储 计算机存储技术已经从带磁铁的电线变成了硬盘,变成了 3D 存储芯片。但是下一代存储技术可能会使用与地球上的生命一样古老的方法:DNA。 初创企业 Catalog 近日宣布,维基百科英文版的所有文本都被塞进了我们身体使用的相同基因分子中。也就是说,他们将维基百科英文版一共 16G 的所有文本存储在了一个 DNA 分子上! Catalog 用它的第一台 DNA 书写器完成了这项壮举。
至于说这个 DNA 书写器有多大,呃,如果你先把家里的冰箱、烤箱扔掉,再打掉一部分橱柜,这台机器就可以很容易地安装在你的房子里啦(机器的大小与一辆现代 SUV 差不多)。尽管它不太可能很快就将手机的闪存芯片推到一边,但 Catalog 认为,它对一些需要存档数据的客户已经很有用了。 DNA 链很小,很难管理,但是生物分子可以存储除了控制细胞如何变成豌豆植物或黑猩猩的基因以外的其他数据。Catalog 使用了比人类 DNA 短但更多的预制合成 DNA 链,因此它可以存储更多的数据。 依靠 DNA 而不是最新的高科技小型化设备来存储可能听起来像是倒退了一步。但是 DNA 是紧密的,化学上是稳定的,而且因为它是地球生物学的基础,它可能不会像硬盘驱动器或 CD 那样过时,也不会像软盘驱动器那样消失。 谁在市场上购买这种存储?Catalog 有一个合作伙伴要宣布, Arch Mission 基金会正试图将人类知识储存在不只是在地球上,甚至在太阳系的其他地方——就像 SpaceX 发射到轨道上的 Elon Musk 的 Tesla Roadster 一样。除此之外,Catalog 还未透露其他客户是谁,或者是否会为其 DNA 写入服务收费。 该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我们正在与政府机构、产生大量测试数据的主要国际科学项目、石油天然气、媒体和娱乐、金融和其他行业的主要公司进行讨论。” 总部位于波士顿的 Catalog 拥有自己的设备,可以在 DNA 中每秒记录 4 兆比特的数据。优化的速度应该是当前速度的三倍,让人们在一天内记录 125 千兆字节——大约相当于高端手机可以存储的容量。 传统的 DNA 测序产品已经在生物技术市场上销售,可以读取 DNA 数据。“我们认为这一全新的序列技术用例将有助于(大大)降低成本,”Catalog 认为计算业务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Catalog 首席执行官 Hyunjun Park 和首席技术创新官 Nathaniel Roquet 于 2016 年创立了这家公司。当时,Park 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后,Roquet 是哈佛大学的研究生。 Catalog 使用寻址系统,这意味着客户可以使用大型数据集。即使 DNA 以长序列存储数据,目录也可以使用分子探针读取存储在任何地方的信息。换句话说,它是一种像硬盘一样的随机存取存储器,而不是像半个世纪前大型计算机鼎盛时期的磁带盘那样的顺序存取。 尽管 DNA 数据可能会被宇宙射线破坏,但 Catalog 认为它是一种比其他方法更稳定的介质。毕竟,我们有几千年前灭绝动物的 DNA。我们打个赌,你抽屉里的U盘在 25 年后还会用吗? DNA 存储数据的意义何在? 近日,《科学美国人》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了 2019 年全球十大新兴技术,其中一项就是用 DNA 储存数据。那么,用 DNA 存储数据的意义何在呢? 据软件公司 Domo 称,2018 年,谷歌每分钟进行 388 万次搜索,人们在 YouTube 上观看了 433 万个视频,发送了 159362760 封电子邮件,推特了 47.3 万次,在 Instagram 上发布了 49000 张照片。 到 2020 年,全球人均每秒将产生大约 1.7 兆字节的数据,假设世界人口为 78 亿,这相当于每年约 418 个 zettabytes。这么多的数据如果放在容量为 1TB 的硬盘上,需要 4180 亿个硬盘才能放下!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