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鸿蒙,右手鲲鹏,华为为何总挑最硬的骨头啃?
虽然目前华为鲲鹏计算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可否认,相比英特尔的x86生态体系,鲲鹏计算生态还很弱小,尚不具备与其正面竞争的实力。如何完成局面的逆转?智能相对论认为,鲲鹏至少还需做好两件事情。 第一件是采取ARM架构的鲲鹏芯片如何突破性能与价格的临界点,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要做到价廉物美性能强。 从之前AMD、三星、英伟达、博通、高通等巨头在ARM芯片方案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们并没有发挥出ARM芯片低功耗、低成本的优势,在性能上也没有与x86拉开差距。 很容易理解,所有转投鲲鹏阵营的用户都需要一个理由,而价格与性能是最具说服力的理由。在技术突破上,华为鲲鹏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二件是如何破解只能设计,无法生产的尴尬。 这件事情说回来,将芯片制造这么难的一件事情全部压在华为身上或许太过沉重,但目前的事实是,鲲鹏的出生就是为了“自主可控”,现在的“自主可控”只能说解决了一半,因而对于华为而言摆在面前有两条路径。 一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补足“自主可控”芯片生产的另一半;一是通过华为在行业中的影响力,引导行业和生态伙伴一起订立安全可控的产业规则。 总结:不管怎么说,变局已生,未来已来。虽然前人的经验已经证明,鲲鹏计算产业不会是一条平坦的路途,但对于整个计算产业来说,需要一个多样的未来,这也意味着踩准了节奏的鲲鹏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必将迎来阳光。此时,对于开发者、对于中国计算产业而言,唯一要做的事情即是拥抱变化、拥抱未来。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