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朋友圈是款独立APP
等到时机成熟,并且你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谈恋爱了,父母也在催着你结婚,那么这时候,说明用户对产品的“内容”或“功能”已经有了一定接受程度,因此便可以进行“全量推送” 。 2)A/B测试: 圈选数量一致,参数不同,属于横向对比。 分组测试的关键在于尽可能的保持“核心测试参数” 以外的其他参数不变。 例如想看男生跟女生对于“游戏”的偏好或看法,那么“性别”便是核心参数,其他如年龄等尽量保持一致,比如筛选出10个90后男生、10个90后女生; 此外还需要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 :即人群圈选数量一致,但其他参数不进行特定分配; 因此如果想在朋友圈进行A/B测试,则至少需要发三条朋友圈,即三个不同的“实验桶” 进行分组测试。 最后实验测试出来的结果: 如空白对照组对于这条“游戏”相关的朋友圈有5个赞(标准值); 男性组有8个赞,而女性组只有3个赞; 那么则说明90后“男性”相比90后“女性”,对于“游戏”内容的偏好度更高。 五、商业化 B端:指通过微信官方平台推送广告 在朋友圈这一私域场景内,微信正在逐渐打通社交、内容、电商之间的壁垒。 相对于其他信息流平台“广告里穿插内容”,朋友圈的B端广告显得克制很多:同一个用户一天内最多只会收到两条广告。 主要以单图、多图、视频的形式。商家可以通过朋友圈广告将用户导流至公众号、小程序等。 而在"公众号"这颗轮子增速放缓的同时,紧锣密鼓的再造"视频号"这颗轮子,“双轮驱动" 促进内循环的意图十分明显: 甚至干脆把视频号的直播状态横插在朋友圈顶部: 公众号、朋友圈、视频号,三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在社交、内容、电商之间“反复横跳” 的一站式消费场景的时代或许已经到来。 C端:指通过自有渠道直接触达用户 “私域”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它指的是一个相对封闭且隐私的空间,如同“自家鱼塘”相较于“江河湖海”。 但许多所谓大师将“私域流量”称之为“可反复触达、反复利用的流量”,只要上网一搜,便会有各种花里胡哨的关于“私域流量”运营的文章。 他们宣称只要把用户导入到社群、公众号、小程序中,便可以对他们进行零成本的反复利用。 任意频次,直接触达到用户的渠道,比如自媒体、用户群、微信号等” 不用付费?任何时间?任意频次?直接触达? 你试试半夜12点(任何时间)往用户或微信群里(直接触达),连续刷10条游泳健身的广告(任意频次),看看用户会不会把你直接删除或拉黑? 把用户当傻子,从来不是一件多么聪明的事情。 只有尊重用户,用户才会尊重你。相关较为合适的案例,前面“完美日记”部分已经简单列举过了,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有趣的是:“私域流量”运营大师们,常常喜欢列举的例子也是完美日记——称其私域用户有多少人、赚了多少钱等等,问题是“只见其首不见其尾”。 完美日记近两年的高歌猛进,除了其基于微信生态内的流量运营,外部渠道大量的市场投入、品牌营销、直播带货、自有MCN运营、签约KOL等动作,大师们又是否看得见呢? 最后,假如朋友圈真是一款独立APP,情况又会是怎样呢? 答案显而易见:抛开熟人社交强关联的因素,独立之后的朋友圈,则与市面上许多小众社交软件无异。 功能的实现从来不是产品存活的关键,而是这样的功能对用户来说,是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本文的假设也仅是为了讨论的方便而立。 如同开头所说:微信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生态。在自然界,生态指的是“生物能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能够进行自我代谢、自我循环”。 而朋友圈,已然是微信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