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盘点运营商宣称的那些5G新场景-大多理论可行,实则鸡肋
1、5G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信号来源于运营商基站。
2、5G WIFI:运行在5GHz无线电波频段,且采用802.11ac协议通信的WiFi,信号来源于无线路由器。
5G通
这两种5G概念,你能分清楚吗: 1、5G通信: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信号来源于运营商基站。 2、5G WIFI:运行在5GHz无线电波频段,且采用802.11ac协议通信的WiFi,信号来源于无线路由器。 5G通信的优势有哪些: 1、高速度:根据高通在旧金山进行的网络模拟实验,5G网络的下行速率均值达到了1.4Gbps,相比于4G网络71Mbps的均值速率实现近20倍的增益。 2、低时延:网络双向通信时延从4G时代的20ms,优化到1ms。(顺便提一句,WIFI时延在3ms左右,有线连接时延小于1ms) 3、大连接:理论用户连接能力可达100万连接/平方公里。单个宏基站(常见的信号塔)可同时接入的用户数超过千人。 宣称的5G新场景靠谱吗: 1、基于高速度的:高清视频秒下载、5G超高清视频会议、5G AR/VR全景直播、5G远程教学等。 这类场景看似美好,实则非刚需,除非5G资费变得很便宜。因为大多场景可以在5G WIFI下使用,确需流量,目前4G已基本够用。 2、基于低时延的:5G远程医疗、5G自动驾驶、5G无人机巡线、5G工业控制等。 这类场景除了需要基站与终端间的低时延,还有三个问题要考虑:一是是否确需基站流量,网线硬连接和WIFI都是低时延的,能用宽带,就没必要用流量;二是服务端与终端的距离问题,数据要在路上跑,即使不考虑路由转发,1000㎞一个来回,光纤也得10ms(信号在光纤中的传播速度是0.69倍光速,取2×10^8m/s);三是整体配套与协调问题,比如数据整理发送和接收处理的时延、网络丢包和抖动、设备可靠性、环境干扰等问题。 3、基于大连接的:5G物联网、5G+行业应用、万物互联等。 这类场景其实是最有用的,结合5G高带宽和IPv6万物互联的技术,想象空间很大,但也存在软肋。因为这类场景大多需要5G基站的广覆盖5g 理论,而在不考虑微基站、皮基站和飞基站部署的情况下,光5G宏基站的密度就需要4G基站的3倍左右,单个基站的耗电量又是4G基站的3倍多,每个基站还需要几十万的建设成本。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笔者总结: 运营商宣称的5G场景可以实现,但就目前来说,大多比较鸡肋。一是部分场景是5G WIFI下的刚需,而非5G通信;二是大多场景比较超前,与现阶段的用户需求和发展水平不相匹配;三是理论可行的技术被广泛应用,需要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 5G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但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可达,且让我们耐心等待。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