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晋中站长网 (https://www.0354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聚焦 > 移动互联 > 应用 > 正文

量子纠缠,刷新世界观远超光速的“传输”,能实现量子通信?

发布时间:2023-01-08 12:31:57 所属栏目:应用 来源:网络
导读: 爱因斯坦曾提出,任何信息传递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实际上是这样吗?与量子纠缠相比呢?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
量子纠缠由1935年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

爱因斯坦曾提出,任何信息传递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实际上是这样吗?与量子纠缠相比呢?

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是一种量子力学现象。

量子纠缠由1935年由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提出的一种波。它们是两个子系统的整体,如果用X1,X2分别代表了两个粒子的坐标,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虽然粒子在空间上可能分开。

量子纠缠说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粒子间,会有强的量子关联。量子传递不受距离的限制,即便X1、X2两个粒子分隔在直径达1000万光年的银河系两端,一个粒子的变化仍会瞬间影响另外一个粒子。

爱因斯坦将量子纠缠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神鬼级的远距离相互操作作用)

量子纠缠的作用速度比光速还快。量子纠缠的作用速度被认为至少比光速快10,000倍。测量的效应具有瞬时性质。

量子力学的提出

1952年,玻姆在《物理学评论》提出了量子力学的隐变量解释。玻姆认为,在量子世界中粒子仍然是沿着一条精确的连续轨迹运动的,只是这条轨迹不仅由通常的力来决定,而且还受到一种更微妙的量子势的影响。量子势由波函数产生,它通过提供关于整个环境的能动信息来引导粒子运动,正是它的存在导致了微观粒子不同于宏观物体的奇异的运动表现。

而爱因斯坦却认为这种能左右量子运动的环境并不存在。

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处于纠缠态的两个粒子,在被“观测”之前,其状态是“不确定”的,如果对其中的一个粒子进行观测,在确定了这个粒子状态的同时,另外的一个粒子的状态瞬间也会被确定)。这种鬼魅一般的“传递”作用不但有违常理,也“违背”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这偏偏又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爱因斯坦据此认为量子力学仍然存在缺陷,是不完备的。

波尔认为量子纠缠之现象并不违背相对论,在量子力学的层面上,在测量粒子前,你不能定义它们,实际上它们仍是一个整体。不过在测量它们之后,它们就会脱离量子纠缠的状态。

朴素的解释可理解成:量子力学应该是承载信息的状态。一大一小的橘子被装到两个箱子里头,分别送到银河系里的两个星球上,当未打开箱子时,并不知道各自星球的箱子上,装的是什么橘子。而当其中一个箱子开封了之后,该橘子得到确认了,另一个箱子哪怕遥远在外星球,它的状态也会得到公示。

我国明代的思想家王阳明有句名言:“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句话长期被当成唯心主义言论而被批判,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量子力学解释的翻版。

关于量子力学之研究

1993年,美国科学家C.H.Bennett提出了量子通信的概念。量子通信是由量子态携带信息的通信方式,它利用光子等基本粒子的量子纠缠原理实现保密通信过程。

1997年在奥地利留学的中国青年学者潘建伟与荷兰学者波密斯特等人合作,首次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传输。

这是国际上首次在实验上成功地将一个量子态从甲地的光子传送到乙地的光子上。实验中传输的只是表达量子信息的“状态”,作为信息载体的光子本身并不被传输。

多光子纠缠态的制备和操控一直是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重点。世界上普遍利用晶体中的非线性过程来产生多光子纠缠态,其难度会随着光子数目的增加而指数增大。

2000年,美国国家标准局在离子阱系统上实现了四离子的纠缠态。

2004年,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量子物理与量子信息研究部的研究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五光子纠缠的操纵。

2005年底,这一记录再次被打破。美国国家标准局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小组分别宣布和八个离子的纠缠态。

2009年9月,潘建伟的科研团队在3节点链状光量子电话网的基础上,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网络,首次实现了实时语音量子保密通信。这一成果在同类产品中位居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中国在城域量子网络关键技术方面已经达到了产业化要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潘建伟、彭承志、陈宇翱等人,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光电技术研究所黄永梅等组成联合团队,于2011年10月在青海湖首次成功实现了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

2011年11月22日,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李传锋、黄运锋研究组在郭光灿院士的领导下,成功制备出八光子纠缠态--GHZ态,通过纠缠态完成了八端口量子通信复杂性实验展示量子通信抗干扰能力强、传播速度快的优越性。该研究工作见于《自然·通讯》上。

依据建立在“不确定性原理”基础上的“量子纠缠”,科学家们提出了“量子通信”的设想,按照不确定性的原理,这种传输信息的方式从根本上杜绝了被破译的可能,即使信息被截取,其“不确定性”使得破译者根本无从下手。

在贝内特提出量子通信概念以后,6位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基于量子纠缠理论,提出了利用经典与量子相结合的方法实现量子隐形传送的方案,即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该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这就是量子通信最初的基本方案。

2017年6月15日,《科学》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报道了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首次实现上千公里量子纠缠的消息,相较于此前144公里的最高量子传输距离纪录,这次跨越意味着绝对安全的量子通信离实用又近了一步。

在高损耗的地面成功传输100公里,意味着在低损耗的太空传输距离将可以达到1000公里以上,基本上解决了量子通讯卫星的远距离信息传输问题。以量子通讯卫星核心技术的突破,也表明未来构建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具备技术可行性。

量子纠缠的应用:量子通信

量子纠缠时表现出的特性是,如果一个纠缠状态中的粒子被观测那么一定会导致这种纠缠态的坍塌,而量子的崩塌后的状态具有对称性的,而量子通信的安全正是利用这个特性来实现的。

在量子通信中,先事先构建一对具有纠缠态的光子,将两个光子分别放在通信双方,将具有未知量子态的粒子与发送方的粒子进行联合测量。当粒子瞬间发生坍塌后,可将联合测量的信息通过经典信道传送给接收方,接收方根据接收到的信息对坍塌的粒子进行幺正变换(相当于逆转变换),即可得到与发送方完全相同的未知量子态。

而同时,每一对纠缠状态的粒子的“量子通道”是不一样的,所以根本不存在半道上信息被拦截或者被泄露的这样的风险。这就是量子通信的安全原理。

量子纠缠在目前被用于“量子通信加密技术上”:利用量子相干叠加原理所产生的量子保密通信的一种技术。

中科大潘建伟研究组在2013年首次实现测量设备无关的量子秘钥分发,彻底解决针对探测系统的黑客攻击。

开发适用性量子秘钥分发的三大目标:增加安全通信距离、提高安全成码率,提高显示系统安全性。另,量子秘钥分发可为分隔两地用户提供无条件安全的共享秘钥。

2014年潘建伟研究组将安全通信距离拓展至200公里,2016年量子通信应用,成功将测量设备无源的量子秘钥分发到404公里超低损耗光纤和311公里普通光纤距离。

但这并不是量子通信的真正意义上的量子通信,但是这种技术也是属于量子通信技术范围内的一种。

其次,利用量子的不可克隆性质生成量子密码。他是二进制形式的,可以给经典的二进制信息加密,这种通信方式称为“量子密钥分发”。

利用“量子不可克隆定理,量子不可分割”特性,在遥远两地的用户,可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保证通信安全。

这也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分发方式。

我国潘建伟教授所带领的团队研究和发明的全球首颗量子通信实验卫星“墨子号”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率先实现了千公里级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并通过卫星中转实现广域量子保密通信。

没错,只有能够传递信息,"超光速"才能为通信发挥真正的意义。量子纠缠技术是安全的传输信息的加密技术,与超光速无关。

尽管知道这些粒子之间"交流"的速度是光速的几千倍,但我们却无法利用这种联系以如此快的速度控制和传递信息。即便中国在国际取得重大突破的“量子通信”也是用在信息保密上,无法达到光子的瞬移。

因此爱因斯坦提出的规则,也即任何信息传递的速度都无法超过光速,仍然成立。干涉量子纠缠的时候,量子纠缠态会立即消除,所以无法利用这种能力发送信号。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