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享受和象征意义,游戏皮肤是怎么兴起的?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如果我说,《三国演义》里的关二爷放下手中的青龙偃月刀拿起冲锋枪,你会觉得奇怪吗? 我可没有开玩笑,这可是《PUBG mobile》国际服的真实场景。 ![]() 在今天,游戏皮肤不仅成了一种独特的游戏文化,而且还是不少游戏公司的盈利手段。比方说,在2016年Roit光是卖皮肤就挣了18亿美元。 有的节日限定的皮肤甚至成为了实力的象征、炫耀的资本,让玩家爱不释手。 作为一种游戏的装饰和饰品,玩家对它的关注点大多在这个皮肤好不好看、技能酷不酷、声音好不好听、玩起来有没有手感。 ![]()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它们就算再好看、再有手感、卖得再便宜,在中国也很难有市场。 ![]() 懂的都懂。 不带数值的游戏皮肤为什么能让玩家心甘情愿地掏钱?游戏皮肤又是如何兴起的?今天达文戏就跟大家一起来探究一下。 01 Avatar 1986年2月21日,在球王马拉多纳打入“上帝之手”的4个月前, 任天堂推出了基于红白游戏机的第一款游戏作品《塞尔达传说》。 ![]() 作为游戏史上第一款成熟的ARPG游戏,它巧妙地将动作和收集结合起来,像探索世界、即时战斗、道具解谜等诸多设计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除此之外,初代塞尔达还有一大创举:允许玩家自定义主角的名字。 ![]() 受塞尔达的启发,游戏开始允许玩家自定义主角的衣着和造型。之后,它被归纳统称为:Avatar系统(中文又叫纸娃娃系统)。 为什么偏偏是Avatar呢? 这个词源自梵文,有化身的意思。在印度教中,Avatar是能够改变形象的特殊能力者,被普遍认作是诸神在人间的形象。 其实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使用伊利诺伊大学的计算机柏拉图系统开发出一个基于图形的多用户交互角色扮演游戏《Avatar》。 在游戏中,avatar是玩家(用户)在虚拟世界的图形表示。 ![]() 这个游戏在当时受到了无数年轻人的追捧。久而久之,人们就把avtar和网络中的虚拟形象划上等号了,所以这个系统就被他们称作Avatar系统啦。 无独有偶,电影《阿凡达》的英文名就是Avatar。 ![]() 而在20世纪90年代风靡欧美的科幻小说《Snow Crash》里,作者也曾用avatar来代指网络世界中虚拟的人。 受西方文化的影响,Avatar的概念在90年代中后期传到了韩国。 02 QQ秀 在Avatar文化的影响下,韩国的聊天社区网站开始提供了人物虚拟形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产品有Sayclub。 ![]() 2002年,Avatar模式远渡黄海,传到了神州大陆。而在中国,将Avatar模式发扬光大的则是QQ秀。 QQ秀的虚拟形象可以说是把身上的装饰运用到了极致。除了有常规的捏脸和服饰设计外,还有眼镜、项链、耳环、胸针、披风、包包等特别能展现人物个性细节的装饰。 ![]() 在网络上,每个人的特征犹如镜中水月,模糊不清、摇摆不定,QQ秀的出现使得个人的形象更清晰、更容易被记住、被认可。于是,这个产品一上线就风靡中国大陆。 吴晓波曾在《腾讯传》中写道:QQ秀受欢迎的程度,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它上线的前半年,就有超过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 QQ秀的成功,不仅验证了人们对个性化的需求、对不同形象的渴求和幻想,同时也让中国网游的Avatar概念萌芽。 ![]() 受它的启迪,在中国随后兴起的RPG网游大潮中,几乎每个网游都会在自家商城摆上几套对游戏数值、对角色养成没有帮助但是养眼好看的时装。彼时的人物装扮还叫“时装”。 在社交工具和网游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玩家对“付费买时装打扮自己”的行为司空见惯了。跟那些逼氪的道具,时装还显得有点良心。 但在欧美国家情况又有点不同。彼时大多数人还觉得,花钱买虚拟装饰品简直不可思议。最知名的例子是,《上古卷轴4》的“马甲事件”。 03 游戏皮肤 2006年,游戏《上古卷轴4》上线了一个付费DLC(可以理解为资料片)。 其中有一套战马铠甲,穿上之后不会有任何属性变化,但售价2.5美元。 ![]() 厂商的这个举动引起了玩家的强烈不满,玩家攻占了游戏论坛,大骂“这个2.5美元的贴图太坑爹”、“策划掉钱堆里”。 因为当时欧美玩家还不能接受游戏厂商这种“卖皮肤”的商业模式。 卖数值大家可以接受,但是卖皮肤不行。 ![]() “马甲事件”后,欧美厂商对“卖皮肤”这件事心有余悸,当中也包括Roit。 LOL作为一款免费游戏,肯定要想如何盈利的。一开始大家把目光放到游戏皮肤上。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