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选型系列:蜂鸟网渐进式混合云之路(上)
郭枫:这里主要还是风险和收益的平衡。我要进行这种搬迁,最好的办法是在新的托管机房配置一样的设备,租好、配置好、热同步都做好了,这边切断瞬间迁移过来,业务马上起来,这样保证业务不间断。实际上,我们不可能这样,成本太高。我们只能把业务中断,把设备搬过来。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风险,业务可能会中断很长时间,这对我们的影响会很大。 我们之前曾经有过一次IDC搬迁的经历,当时要把服务器从原来的机房迁移到现在托管的这个数据中心。即便我们之前做了很多次演练,但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原来预计部分业务停机12个小时就能搞定,到最后用了16个小时,中间还是出现了一些访客感觉不到的问题,折腾了很久。 原因很多,一个原因是我们原来依赖上级集团的IT基础设施,很多设备都给你分好、配好,而现在需要重新搭自己的网络、防火墙、交换机等,相当于要重新搭架构。另外,我们从2000年成立到现在这么多年了,IT系统有很多变迁,文档资料不全,要梳理清楚很不容易。第三,有些机器运行了很久了,现在突然关机,启动不起来了。记得当时,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所有的服务器和备件都做了备份。那是一段痛苦的经历。 至顶网:如果你未来要对IT进行扩容,你会选择UCloud进行服务器托管,还是会继续选择放在IDC? 郭枫:从整体来看我还是倾向于维持现状,托管在现有的IDC。因为通过我们测试以及现在的实际运行效果看,通过专线的方式连接IDC和公有云,能够满足我的业务需求。而且成本可控,专线成本不太高,能够保证数据的足够安全。 虽然看起来,把服务器直接托管在UCloud的机房里,与UCloud上的云主机相连,管理更方便些。但鉴于我们IT架构相对比较复杂,移过去并没有省多少费用,还存在很多未知的风险。所以目前来看,我还是会坚持这种以专线打通IDC内的私有云和UCloud公有云的部署方式。 顺便一提的是,这种专线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安全性。我们在这个专线两端分别设立了相对独立的、不同的子网。比如,在UCloud有几个子网,分别对外提供服务的Web端应用和不需要对外提供服务(内部的服务有队列机和Redis、Memcached等)分别属于不同的子网段,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一定程度的隔离,提高了安全性。 至顶网:前面介绍了现在的上云情况,接下来请您谈谈当时为什么要上云? 郭枫:之所以会上公有云,有一个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也就是外因。这些年,随着云计算概念的普及,不管是我们这些做IT的还是我们的领导,都或多或少的听说过云计算,给大家的印象是能省钱,因此,公司领导也要求我们关注。这是外因。 而内因是,我们的业务需要有一些弹性,尤其是像“双十一”这样的大促,我们的物理服务器并不是总能很好地满足我的业务需求。比如,遇到“双十一”我到底要备着多少台物理机?准备少了,不能满足业务需求,多了浪费资源。而公有云的方式可以提供很好的弹性。另外,在存储方面,原因前面也提到了,云存储可以直接降低我们的存储成本。 我们上云还有一个契机,就是我们托管的物理机大多数是2015年公司独立时采购的,到2018年时候陆续都过保了。过保之后意味着成本有了很大不确定性。当时就两个选择,一个是采购新的服务器,另一个就是公有云。综合选择,我们决定上公有云。 至顶网:目前,在UCloud上用了哪些云服务? 郭枫:目前在Uclould上主要用的是云主机、负载均衡ULB等。有些服务虽然云服务商也提供,但我们选择在托管服务器自己搭,比如队列机、缓存数据库Memcached、Redis等。我做过一个简单的测算,认为这样我们可能更划算。我认为,云服务有这个特点,就是一定量级以下比较划算的,过了那个量级之后感觉成本节省就不太大。当然,公有云服务的便捷性是没法比,想用马上可用。我更多的是从成本上考虑,一个是成本,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可扩展。 至顶网:你们现在在数据备份方面是怎么做的? 郭枫:我们的数据库运行在托管机房的服务器上,对于这些数据每天都会做备份。如果出现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回滚到任何时间点。在图片备份方面,我们就依赖于七牛云本身,只是定期做异地备份。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延伸阅读: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