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可控大背景之下,云计算行业的未来在何方?看中国电子云的应对之道
一、云计算行业,2022年到拐点了吗?
2022年,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印象最深的关键词,相信会有这四个字:不确定性。每个人,每家企事业单位,都和这个关键词息息相关。风险,会让我们每个人
一、云计算行业,2022年到拐点了吗? 2022年,对我们所有人而言,印象最深的关键词,相信会有这四个字:不确定性。每个人,每家企事业单位,都和这个关键词息息相关。风险,会让我们每个人感觉焦虑,但不确定性,会让我们感觉失控。对个人而言,面对不确定性,大部分人最自然的应对策略,就是:回到熟悉的世界里,找回安全感。但对于大多数企事业单位而言,熟悉的世界已经不存在了。数字化转型的紧迫感扑面而来,无论是因为主动或是被动。现有的经济大环境之下,需要发挥云计算的弹性和开放的特性,同时,在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之下,云计算行业又被赋予了更强的历史使命感。如果回顾一众互联网巨头们的云计算发展史,已经被撰写了千遍万遍。有歌颂,有批判。有看好,有看衰。国际巨头,无论是AWS、Azure、Google等云计算行业,在全球依旧攻城拔寨,2022年第二季度,亚马逊AWS、微软Azure和谷歌云,三者合计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65%。 但在国内市场,仍旧存在极大的变数。领先者,有强烈的危机感。 后进者,也在磨刀霍霍。 云的诞生,某种程度上,其实也不全是一些官宣说法中的“业务增长,倒逼技术升级”等原因。毕竟决策因人而起,而人又受到背后组织、政策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所以,云计算的开场,也经过了人为修饰,保留了全盘上的合理与精彩。至于局部的不合情理之处,就埋藏在了一个个云计算从业人员的心底了。 二、云计算的历史,有多少人了解呢?说到云计算的起源,一个广为认知的说法是,2006年8月9日,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他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被认为是云计算概念的第一个提出者。但云计算的底座,其实依赖的是基础设施,就像中国电子提出的PKS自主计算体系,通过软硬一体的设计,这些基础设施,才是云计算的根基。 一个完整的IT架构,从底层到应用,到底包含哪些呢?翻转一下手机,横屏已经给大家展示了出来: 那么,云计算的理论框架到底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萌芽的呢?众说纷纭,这里可以给大家简单捋一捋。1955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约翰·麦卡锡教授提出了分时(time-sharing)的技术理念,希望借此可以满足多人同时使用一台计算机的诉求。所以,公共计算——这算是云计算理论的萌芽点之一。1959年6月,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克里斯托弗·斯特雷奇在国际信息处理大会上,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也是关于大型机共享使用的。在这篇论文中,虚拟化的概念被首次提出。现在我们都知道,虚拟化是如今云计算架构的基石。1996年,康柏公司的一群技术主管在讨论计算业务的发展时,首次使用了Cloud Computing这个词,他们认为商业计算会向Cloud Computing的方向转移。这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概念的真正首次出现。经过漫长的积累与铺垫,至此,云计算才算是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正式来到了公众的面前。随后的云计算行业,从国际到国内,风起云涌,各大互联网巨头通过价格战,跑马圈地,进入了快速发展乃至一路狂奔阶段,并最终渗透到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回顾云计算的诞生史,一步一步发展到现在,有过无数精彩纷呈的故事,但其实也发生过很多惊心动魄的事故。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必须承认,云计算已经成为了互联网时代的基础设施,“上云”的企事业单位越来越多,体会到云计算便利性的开发者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选择合适的云计算平台和平台上提供的服务?如何理解和应用好这些服务呢?严格意义上来说,经过如此漫长的云计算从理念接受,到公有云汹涌发展形成互联网的滚滚技术洪流,再到今天的企事业单位数字化转型,无论是云的内在“理念”,还是外在“模样”,其实已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抱守残缺,注定要被社会所淘汰,无论你曾经多么辉煌。 三、专属云,关键领域的破局之道随着各行各业对数据的使用呈指数级上升,无论是大数据,还是人工智能,企业上云早已成为笃定的未来。从公有云,到私有云,混合云,团体云,行业云再到专属云……通过与云完美结合的路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好处,并初见成效。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基于云平台的底座,不仅可以免去大部分本地化部署的枷锁,同时,云上的计算、存储、网络、机器学习平台等还能提供弹性的、可快速部署的全链路支持。所以,对于云原生、多云战略部署、国产自主路线、数据价值化等战略趋势,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充分的关注。 2021年之后,在火热的云计算热潮中,专属云迅速崛起,正成为云计算市场最大的热点之一。为什么专属云在2022年得到了更加广泛的重视? 刚刚结束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经济规模达到45.5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6.2%,高于同期GDP 名义增速3.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达到39.8%,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稳固、支撑作用更加明显。显然,作为中国经济的“顶梁柱”,数字化已经成为政府机构、公共服务、央企国企、金融、能源等关键行业企业管理转型的必然选择,而这些行业企业在安全、合规等方面尤为看重。 可以说,专属云与信创在中国市场是必然走到一起的天然组合。“信创专属云在中国政企市场有着巨大需求,作为PKS技术的基座,专属云既有分布式、开放、自由等优势,又满足了关键行业与关键基础设施的行业实践与落地。”中国电子云执行总裁马劲表示。过去,专属云的主流做法是传统IT硬件企业基于传统硬件盒子打造,这种方式固然在可靠性、稳定性等方面突出,但却弊端渐显——无法在云原生时代下提供更加便捷、灵活的服务。而信创专属云让很多政企用户可以实现享受到云计算带来的弹性、便捷之时,还兼顾安全合规、自主可信。IDC预测,到2025年,根据性能、安全性和合规性要求,40%的组织将会采用部署在企业本地或服务商处的专属云服务。随着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专属云显然将会成为关键领域企事业单位的关键选择,发挥“主心骨”的力量。 四、自主可控,需要从“可用”走向“好用”纵观专属云的发展历程,通常是从公有云上“裁”下一块或者把私有云做大这样两种路径。那么,专属云发展的下一步在哪里?在中国电子云看来,不仅仅是满足现有架构的升级,还要能做到专属云的“可大可小”。自主可控产品需要从“可用”走向“好用”,才是真正市场化的选择导向结果。这种市场导向,也对基础设施云化部署提出新的要求,包括对硬件平台的适配性、安全性、业务连续性等等,由此产生的需求重构则催生了产品、技术、解决方案等多个层面都能满足这些需求的专属云基座。 而按照专属云的“可大可小”理念,可以为客户在开始验证的阶段要求成本非常低,而一旦验证成功了,可以在验证环境之上真正成长为一个大规模、包含丰富产品的完整的云,而不是验证之后重新部署。中国电子云更想解决过去客户的需求不能很好满足的地方,那就是打造这样一套云平台——它的底座能支持超融合,支持IaaS,支持大数据,也能支持容器平台,它可以从任何一个部位开始成长。通过近年来在大量关键客户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大幅提升了信创云的性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能很好地兼容和支持主流的x86架构和PKS两套架构,中国电子云逐渐在专属云赛道中脱颖而出。成长后的中国电子云将如何降低用户上云的复杂度和成本?又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11月18日,2022中国电子云峰会,会有哪些重磅信息发布?会对云计算领域产生哪些影响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活动预告 科技 让我们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 看见彼此 看见未来 中国电子云以高质量自主创新 助力中国电子打造国家网信事业核心战略科技力量 至信铸云 守正创新 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 2022中国电子云峰会 邀您共赴伟大新征程 点击图片查收您的专属邀请函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