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幸咖啡在美提交招股书 最高融资1亿美元
牛奶供应商高管杰瑞这样说道,他所在的牛奶品牌为北京多家咖啡店提供原料,身处产业链条中,他对整个产业的动向敏感而熟悉,在杰瑞看来,瑞幸的出现搅动的不止是整个咖啡消费市场,更是整个产业链,更为确切地说是做实业的产业链上下游商家。 在杰瑞的朋友圈中,他的供货商诸如标签工厂、瓶子和杯子工厂与瑞幸有高度重合,目前都在较为吃力地为瑞幸供货。在产业链中,体量越大议价权越高,供应商和瑞幸合作都有结账周期,这对实业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他们整天在担心瑞幸哪一天资金链断裂,自己血本无归。但又怀着一股侥幸的心理期待和瑞幸的合作,借助这股东风提升一下销量。”杰瑞说,“供应商最可怜了”。 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中国咖啡市场是一千亿以上的市场,目前每年以15%以上的速度在增长,如果从每个人的消费杯数来看,中国人均年消费不到5杯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不少咖啡从业者、投资机构以及研究者看来,这样的起点比较低,市场还处于发展非常早期的时候。 据一位咖啡店高管向《后厂村7号》记者透露,北京整个咖啡市场大概有一千家咖啡店,而每年更新率可以达到30%。在 这个行业现状下,瑞幸的杀出,在业内人士看来,有其积极一面。 “中国咖啡市场发展还相对落后。”从事精品咖啡运营的陈帆认为,瑞幸的出现对“整个咖啡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它让消费者拿到咖啡的限制条件降低了,门槛降低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咖啡。” 虽然差点被瑞幸碾压,但禾木也尝试去理解瑞幸的逻辑与思路,“每个人不是需要喝到一杯100分的咖啡,喝到一杯70分、80分的咖啡,但每个人每天能喝得到,意义可能更大。” 瑞幸大把烧钱的做法,虽然不能完全获得业内的认同和尊敬,但也被视作是教育和培养市场的一种方式。在某连锁咖啡创始人J先生看来,它甚至预示了,“传统咖啡文化正在被解构,人们对咖啡文化的理解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单纯,对咖啡的需求也明显多元化。从市场角度来说,新的咖啡的玩法和模式也越来越多。” 《2019年新型消费趋势洞察》报告中,报告期内咖啡赛道相关投资为14起,占比为5.93%。除了主打外卖咖啡的瑞幸、连咖啡之外,另外则表现为多元场景的开拓,如鱼眼咖啡主打智能化、无人场景;GoGo动咖啡,为移动咖啡车运营商;三顿半主打电商咖啡。 便利店品牌如全家、7-11以及餐饮巨头麦当劳、肯德基也在积极布局咖啡业务。速溶咖啡巨头雀巢收购了“咖啡界的苹果”蓝瓶子,并于近日低调在北上广深四地上线办公室咖啡项目,将为企业建立咖啡机,进入现磨咖啡市场; 向来安静沉稳的星巴克,也开始与阿里麾下的饿了么合作,推出外送服务,以补足线上表现乏力的短板;更是频繁进行促销打折,推出买二送一、免配送费、满减等活动,星巴克创始人当年颇为得意的“人们从未见过星巴克饮品有任何形式的打折促销”的历史传统已经终结了。 去年,星巴克公布了对中国市场未来五年的规划,到2022年要在中国开到六千多门店。 此前一个季度,星巴克在中国市场出现9年来首次业绩下滑,营运利润率也从26.6%下降到19%。1月份,星巴克最新财报显示,中国同店销售上升1%,与去年同期的6-7%的增速相比,增长势头放缓了。 咖啡从业人士评价,“星巴克转身太慢了”。 但是,当这个已在中国咖啡业中静水深流了几十年的老品牌转身,行业局面的变化可能并不会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大。在知乎上,知友们对于星巴克和瑞幸两家从口感到模式的评价,似乎可以窥得一二,星巴克以其品质优势具有相当的受众基础。 不过,瑞幸想成为超越者的野心鲜明。瑞幸咖啡创始人钱治亚曾说,当下人与人的社交更多发生在互联网上,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空间,并且场景本身就是需求和流量。 瑞幸咖啡高标“无限场景”的理念,试图对工作和生活等各种场景进行全方位覆盖。杨飞说,无限场景的流量要远远大于传统第三空间的流量。在互联网时代,第三空间的概念“落伍了”。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和起跑,理念、符号、调性、情怀、使命,在不少企业身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突显和宣示,采用的手法又是高度相似——不断烧钱,行进到后面,各有难关和坎坷。 瑞幸试图开辟出一条全新的互联网咖啡登顶之路,有人关注此举是成是败,也有人关注他们的行进过程。 “互联网企业烧钱的路子是想给大家烧出一种硬需求来,就像滴滴似的,我现在出门,肯定还是首选滴滴,”曾经差一点在店面合作中被瑞幸碾压的独立咖啡店主禾木,这样看待瑞幸的模式,“尽管有各种问题,但相对来说也比出租车好得多。”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