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抗疫”旋风难撼行业格局
同时,真实的镜头也更具感染力,例如林晨在2月13日发布的一则vlog,记录下武汉封城后外卖小哥忙碌的一天,引发无数网友共鸣,有南京的外卖小哥就评论到:自己家乡在湖北,每天瞒着家人偷偷跑单,也想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帮助家乡。 林晨vlog跟拍武汉外卖小哥 这样的共情感是一般文字所难以比拟的。 显然,vlog具有真实性及视频冲击力,且能与观众产生高度共情,疫情之下,用户需要真实内容来弥合信息焦虑,需要被正能量所感染鼓舞,vlog兼备上述属性。 需求爆发之际,平台有何阳谋? 目前,微博、抖音等平台均开设了抗击肺炎的内容专区,B站也在专区内上线了部分vlog内容,站在观看者角度思考,当海量用户涌入时,他们渴望看到更多内容。 因此,无论是官方媒体播报,还是vlogger的一线拍摄,只要全方位真实的记录本次疫情,用户都有观看诉求,尤其是vlog中城乡防疫的现实图景,这些难在机构媒体看到的画面,将有效弥合用户信息盲区。 从商业化角度思考,当平台流量短时间激增,通过内容沉淀流量,转化为活跃用户也是重要一步,而兼备冲击性与共情感的vlog,更能吸引用户观看。 在此之上,官媒又为何出招vlog? 在此次突发疫情之前,央视就曾多次试水vlog内容。去年11月,央视主持人康辉便发布了自己的第一支vlog,记录了自己出差前的筹备工作,视频发布后便登上微博热搜,累计点赞已超过100万。 央视主持人康辉的vlog 康辉“vlog首秀”背后,是央视新媒体策略的变化,去年至今,“央视新闻”官方频道已入驻B站、快手、抖音等多家平台,其推送的也多是符合平台调性的定制化内容。 如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新媒体语境发生巨大变化,原先的官方语态难以“服众”,平易近人的话语体系更能引发用户共鸣,而视频时代更是加剧了这一特性。 因此,以vlog展现新闻人真实的工作生活,塑造更血肉丰盈的人设,让用户感觉拍摄者就在自己身边,粉丝粘性也将大幅提升,就像撒贝宁、康辉被戏称为“央视boys”。 这不失为官媒传播“年轻态”的妙招。 而在本次疫情期间,官方与民间创作者的合作vlog也不少见,前者具备内容策划经验和媒体渠道资源,后者具备粉丝信任基础,两方联手也能擦出不同的火花。 以林晨为例,他从1月27日后拍摄的两条武汉纪实vlog,均是与央视新闻合作,内容有关武汉医护人员和外卖小哥,两条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破500万。 B站UP主林晨与央视新闻的合作vlog 有央视“保驾护航”,vlogger获得更多支持,内容质量有所提升,更关键的是,官媒发力vlog内容,将对vlog的市场教育起到重要作用。 如今回头看,林晨的武汉纪实vlog成为爆款,再叠加官媒vlog的宣传效果,双方都向更多用户普及vlog概念,扩大用户对vlog的认知半径,而林晨在拍摄前后的经历转变,也能鼓舞到更多创作者投身vlog赛道。 vlog有望一步步“出圈”。 因此,无论是出于需求还是流量增长的角度考虑,vlog内容在疫情时短期涌现,正是一次教育市场的关键契机,当下vlogger的持续创作,将为整个市场带来长效价值。 不过,疫情之后,vlog会更好吗? 商业化之问 疫情时期“烫手”的vlog,真的能撬动市场格局吗? 如前所述,疫情当下,用户对vlog的观看需求被激活,并有望在疫情后延续,但观察供需两端,需求提升之时,供给端的vlogger规模成为关键指标。 此次疫情之中,大量草根创作者首次接触vlog,但问题在于,疫情结束后,这些创作者能否成为职业vlogger,持续创作vlog内容并吸引受众观看。 换言之,会不会有下一个林晨出现? 从市场环境来看,用户对优质视频的需求始终存在,并且会在5G到来后加速增长,但在观看需求外,创作者规模同样是决定vlog生态走向的重要指标。 当下,国内vlog依旧处于萌芽期,能提升vlogger数量的关键因素有三:平台扶持力度、软硬件迭代速度以及用户戒备心理是否消除。 要看疫情能否令vlogger激增,就得看上述因素有无改观。 首先,在平台层面,虽然B站、微博的抗疫专区不乏vlog内容,但在资金激励、流量扶持层面,平台并未在疫情时期针对vlog进行特定扶持。 同时,前述部分腰尾部vlogger得到关注,主要是由于短期观看需求激增,而当疫情过后,褪去特定主题的光环,vlog内容在同一起跑线竞争,大量创作者或将难以为继。 其次,在技术层面,5G商用化步伐加快,在线视频传输成本下降,大量vlog剪辑工具得到普及,软硬件设施都在优化,但这种进步与疫情本身无关。 平台扶持与技术之外,用户心理的扭转也是一道难关。 此次疫情中,草根创作者与官媒推高了vlog的热度,也有不少创作者参与其中,但整体来看,国人本性是含蓄内敛的,也缺少美国家庭录像带的文化熏陶,对镜头有戒备心理。有这样的前提存在,vlog在国内的普及并不顺利。 要破除这层心理,不仅需要疫情时的短期刺激,更需要平台、创作者、品牌主长期的投入时间和成本来普及教育,前期砸钱圈流量,后期才能收割转化。 显然,疫情并未改变vlogger增长的三大因素。 进一步透视,除vlogger的增长之外,商业模式成立与否也决定行业的发展走势,而现在看来,vlog在商业化层面依旧需要补课。 目前,vlog的主要收入来自广告和会员付费,即vlogger与品牌主合作,赚取广告费,另外就是独立的vlog App收取会员费,但目前两种路径均存在短板。 首先看广告收入,当下与vlogger合作密切的产品品牌与活动集中在轻奢(美妆)及运动品牌、智能产品、探店(发布会现场)等领域。 在轻奢与运动品牌层面,欧阳娜娜与匡威的合作vlog、fiypig与LV展览的合作vlog都是经典案例,而“vlogger之父”casey neistat与耐克合作的vlog《Make It Count》,全片并未大量直拍耐克产品,但却鲜明地传达出“分秒必争”的品牌理念。 另外,智能品牌也是vlog广告的常客,OPPO就曾在2018年与vlogger合作了多款广告片,数码博主李大锤也和网易有道进行了vlog合作,他在视频中记录了自己使用“有道翻译王2.0 Pro”在飞机上对话、用餐时的场景。 不难理解,通过vlog,上述品牌能得以全方位展示产品功能,而加入vlogger的体验感,更能向消费者传递信任感,甚至最终向用户输出品牌价值观,引发共情消费。 但在这些品牌之外呢? 如今,快消品、互联网App广告似乎并不青睐vlog,这些品牌更追求迅速转化,更看重广告的投入产出比,像vlog这样重在传递品牌理念的内容,并不是它们的菜。 更重要的是,vlog尚处市场教育阶段,广告主也在考量其内容转化效果,不会贸然地大规模入局,何况即使入局,头部vlogger被优先选中,腰尾部创作者又如何变现? 广告层面尚需拓展,会员付费同样存在弊端。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vlog App,如VUE、大片等都均已经开设会员业务,年收费在98元-152元不等,付费会员可独享包括专属滤镜、自定义水印等多项功能。 看起来福利多多,实则不然。一方面,职业vlogger多使用剪辑软件,基本不使用独立App;另一方面,对于初入赛道的创作者,免费才是最有效的圈流量方式,尤其是市场尚处于普及阶段。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