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浪到搜索大数据里的新青年,谁更真实?
在互联网江湖看来,B站演讲视频遭部分差评,本质上是这种“后喻文化”与“前喻文化”之间的碰撞中“拧巴”了,”前喻文化“的布道者们一时间并未适应新的身份,“后喻文化”的施道者也未能按序入座。如今我们更是处于“并喻文化”,教学相长,大家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教喻秩序”。 另一方面,这是一种思维惯性。在我们很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听到一些前辈的“冷嘲热讽”。比如当年80后就会被前辈称为“垮掉的一代”,而90后又会被80后称为“垮掉的一代”,到了现在,不断有人说Generation Z是“垮掉的一代”。 流水的“后浪们”,铁打的“垮掉的一代”。 而最终掌握社会话语权的人,未来一定是Generation Z年轻一代,“亚文化”最终也会变为“主流文化”。这就像当年周星驰、周杰伦最开始也是“亚文化”的典型代表,被各种老干部们讽刺无厘头、唱歌吐字不清晰等,但是随着80、90后长大,周星驰和周杰伦这些“亚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主流文化”。 商界更是如此。2006年夏天,《中国企业家》的一名记者采访时,偶遇80后创业者戴志康,发现他年少老成堪比70后,完全颠覆了他对80后的印象。随后,该记者见到积极上进的李想,脑子里瞬间把两人联系到一起,并冒出一个“80后创业者”的标签,高燃、茅侃侃也被拉入阵营,2006年的创业大潮还没有那么猛烈,但作为新一代创业者,以如此鲜明的面貌登上《中国企业家》,不少前浪们对此嗤之以鼻。 在前浪们的吐槽声中,李想一骑红尘,汽车之家功成名就之后,毅然杀入新能源汽车市场;高燃2005年,参与创办中国第一家视频网站之后,如今的身份为风云资本创始合伙人.......不止他们。趣店罗敏、滴滴程维、美团王兴等如今活跃在各行业一线的企业家们,不少都当年被前浪们称之为“垮掉的一代”。 主动接受并喻文化,给后浪们点时间,诚如李大钊所言:“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何冰也曾是青年,以成功中年人的身份如同薪火相传般对后浪族释放饱和的善意。前浪们在批评的那个后浪的时候,何尝不是以躬身之态入局,指导那个曾经的自己?薪火相传不正是科技不断进步、文化持续绵延的根源所在吗? 如今,已略显油腻的前浪,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