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Python中的“垃圾”回收
发布时间:2019-12-05 23:19:53 所属栏目:资源 来源:机器学习算法与Python学习
导读:前言 对于 python 来说,一切皆为对象,所有的变量赋值都遵循着对象引用机制。程序在运行的时候,需要在内存中开辟出一块空间,用于存放运行时产生的临时变量;计算完成后,再将结果输出到永久性存储器中。如果数据量过大,内存空间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出现 OO
前言 对于python来说,一切皆为对象,所有的变量赋值都遵循着对象引用机制。程序在运行的时候,需要在内存中开辟出一块空间,用于存放运行时产生的临时变量;计算完成后,再将结果输出到永久性存储器中。如果数据量过大,内存空间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出现 OOM(out of memory),俗称爆内存,程序可能被操作系统中止。而对于服务器,内存管理则显得更为重要,不然很容易引发内存泄漏- 这里的泄漏,并不是说你的内存出现了信息安全问题,被恶意程序利用了,而是指程序本身没有设计好,导致程序未能释放已不再使用的内存。- 内存泄漏也不是指你的内存在物理上消失了,而是意味着代码在分配了某段内存后,因为设计错误,失去了对这段内存的控制,从而造成了内存的浪费。也就是这块内存脱离了gc的控制。 计数引用 因为python中一切皆为对象,你所看到的一切变量,本质上都是对象的一个指针。当一个对象不再调用的时候,也就是当这个对象的引用计数(指针数)为 0 的时候,说明这个对象永不可达,自然它也就成为了垃圾,需要被回收。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没有任何变量再指向它。 可以看到调用函数 func(),在列表 a 被创建之后,内存占用迅速增加到了 433 MB:而在函数调用结束后,内存则返回正常。这是因为,函数内部声明的列表 a 是局部变量,在函数返回后,局部变量的引用会注销掉;此时,列表 a 所指代对象的引用数为 0,Python 便会执行垃圾回收,因此之前占用的大量内存就又回来了。 新的这段代码中,global a 表示将 a 声明为全局变量。那么,即使函数返回后,列表的引用依然存在,于是对象就不会被垃圾回收掉,依然占用大量内存。同样,如果我们把生成的列表返回,然后在主程序中接收,那么引用依然存在,垃圾回收就不会被触发,大量内存仍然被占用着: 那怎么可以看到变量被引用了多少次呢?通过 sys.getrefcount。 如果其中涉及函数调用,会额外增加两次1. 函数栈2. 函数调用。 从这里就可以看到python不再需要像C那种的认为的释放内存,但是python同样给我们提供了手动释放内存的方法 gc.collect()。 截止目前,貌似python的垃圾回收机制非常的简单,只要对象引用次数为0,必定为触发gc,那么引用次数为0是否是触发gc的充要条件呢? 循环回收 如果有两个对象,它们互相引用,并且不再被别的对象所引用,那么它们应该被垃圾回收吗? 从结果显而易见,它们并没有被回收,但是从程序上来看,当这个函数结束的时候,作为局部变量的a,b就已经从程序意义上不存在了。但是因为它们的互相引用,导致了它们的引用数都不为0。这时要如何规避呢1. 从代码逻辑上进行整改,避免这种循环引用2. 通过人工回收。 python针对循环引用,有它的自动垃圾回收算法1. 标记清除(mark-sweep)算法2. 分代收集(generational)。 标记清除 标记清除的步骤总结为如下步骤1. GC会把所有的『活动对象』打上标记2. 把那些没有标记的对象『非活动对象』进行回收那么python如何判断何为非活动对象?通过用图论来理解不可达的概念。对于一个有向图,如果从一个节点出发进行遍历,并标记其经过的所有节点;那么,在遍历结束后,所有没有被标记的节点,我们就称之为不可达节点。显而易见,这些节点的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自然的,我们就需要对它们进行垃圾回收。但是每次都遍历全图,对于 Python 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性能浪费。所以,在 Python 的垃圾回收实现中,mark-sweep 使用双向链表维护了一个数据结构,并且只考虑容器类的对象(只有容器类对象,list、dict、tuple,instance,才有可能产生循环引用)。![]()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