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走过7年,张小龙拿什么抵抗过时?
他素来如此。研究生导师对他的评价是“不爱说话,喜欢鼓捣电脑,喜欢睡懒觉的年轻人”,他当年在仅有33人的本科班级里也不出众,2011年参加同学聚会时还有一位女生不认识他——这也正常。他不爱跟人打交道,大学打发无聊时光的方式之一,是夜深人静时坐在宿舍外面的水塘边钓虾。 但奇妙的是,很多时候,世界的隔阂就是由羞涩内向的人用技术打破的。传统意义的社交一直是外向者的主场,直到新技术和新模式带来改变。而同类人就是最好的产品经理。 更多羞涩内向的人由此受益。在知乎话题“有什么事儿不能发微信啊,非要打电话?”讨论区里,94位网友参与了回复,266人留下了赞。 微信也给张小龙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2012年7月,张小龙在腾讯做了场8个半小时的演讲,178页PPT,他几乎一气呵成,没有留下提问和打断的机会。他谈哲学和艺术,提出“性和暴力”是让用户爽的关键——“摇一摇”的声音就是来复枪的上膛声,因为男人听了会很爽。 他还第一次提出概念: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有人由此戏谑张小龙是“马云附体”。微信创始团队成员曾鸣却不以为然,这是张小龙的气场变化。在那场面向全公司直播的演讲里,张小龙举止间流露着自信。而几年之前做QQ邮箱时,张小龙总是在犹疑:这样做是不是有点问题? 演讲结束后的第30个月,“生活方式”开始为腾讯带来收入——2015年1月,微信朋友圈出现第一条商业广告。这成为一项持续的收入来源。腾讯公司在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里解释:
至此可以断定的是,张小龙不用重新面对Foxmail和QQ邮箱的商业化尴尬了。 肆 2016年1月,张小龙出现在微信公开课上。 这让人有些意外。现场爆发出尖叫声和欢呼声,几乎所有人都掏出了手机拍照。他略显紧张,右手一直插在裤兜里,解释自己是突然决定参加会议——这个举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其实是有点浪费时间的。
登台前一天,微信出现了乌龙事件。微信此前悄悄上线的“我和微信的故事”H5活动,因访问量过大导致服务器几乎挂掉,谣言随之而生:打开链接就会被盗号,支付不安全了。一夜之间,数百万用户解绑了银行卡。 张小龙用自己的银行卡做了辟谣,这位被迫抛头露面的演讲者成为当年微信公开课的最大亮点。 此后两年,张小龙演讲成为每年1月的例行项目,业内称之为“互联网界的政府工作报告”。太多人想知道张小龙在想什么、微信下一步要做什么——七年时间里,微信这个超级APP已经生长为森林,无数生物寄居其中。 与庞杂生态形成对比的是,微信活跃用户已经突破10亿,神秘感依然笼罩在这位程序员身上。 张小龙把神秘感带到了微信这个产品里。 微信在初期没有规划,张小龙经常用“不知道”回应疑问:不知道半年后要做什么、不知道如何开放,甚至在被问到“微信是什么”时,他的回答也有些玄奥:“你如何使用微信,决定了微信对你而言,它到底是什么”。 但人人都能感受到张小龙的存在。 比如他的矛盾和混搭。一方面,微信始终保持着张小龙喜欢的风格:极简主义是互联网最好的审美观。正如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手机。但另一方面,你又能感受到文艺气质的灵光一现,比如张小龙喜欢的迈克尔·杰克逊海报和口号。
海报推出前,微信设计团队一直找不到内心激情的感觉。张小龙把奥迪TT的钥匙扔给了他们。黑暗地库里,跑车发动机轰鸣,MJ的声音在躁动,只有车灯照亮之处有一片红色光晕——黑红后来就成为了海报主色调。 在这个10亿用户的超级世界里,张小龙是掌握着上帝视角的规则制定者和实权者。但强势之外,他始终惶恐。 前央视主持人王利芬曾以创业者身份拜访张小龙,会议室里,听到王利芬一行表示每天长时间使用微信,张小龙显得有些着急,他慢慢说着,“这不是好事”,“用完即走最理想”——当时,张小龙和同事吃饭、开会,都会规定“不能看微信”。 这些盘旋在张小龙脑子里的想法,后来演化成了2017年1月发布的微信小程序。 伍 第三次出现在微信公开课上时,张小龙明显消瘦了。 刚刚迈过48岁的他显得有些疲惫。一个小时的演讲里,他偶尔喝水、咳嗽,摆弄耳麦,习惯性地把手插进裤兜里。
微信的变身如今已经进入第三场:从最初的社交产品、到平台、再到如今想连接人与真实世界的工具。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微信变成了工作QQ、朋友圈垃圾信息太多、公众号打开率太低……但在下一个替代品出来之前,又没有人能真正离开它。 敏锐如张小龙,显然捕捉到了这些危险的信号。于是在今年公开课上,他透露了一些微信新举动:正在开发公众号独立APP、将恢复对作者的赞赏功能。 自媒体人很兴奋,普通用户很失望。 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电影《七年之痒》曾提出概念:爱情在七年之后会进入一段危险时期。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亦是如此,七年已经是很长的时间单位了——如果不是刻意计算,你能相信微信已经七岁了吗?第一次使用微信的你,如今生活也天翻地覆了吧? 而长情是这个时代的稀缺物。 人人喜欢张小龙,也由此期待他的新故事。但是,这个商业世界永远也不会缺下一个张小龙。一旦微信没落,这个名字终究也会被遗忘。 熟读哲学深谙人性的张小龙,自然是明白这点的。他在大学接触到弗洛伊德思想,后者曾经提出,人的所有动机都来自于性的冲动。于是,性和暴力也成为张小龙设计产品时重点考虑的需求——2010年11月,刚刚确定要做微信的他半夜跑到饭否吐槽: “还是你们用户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联网的,要整天分析你们的阴暗心理好让你们更爽,还不能明说。” 张小龙还有过一桩想为而不能为的事情——他曾经考虑在微信启动页播放自己喜欢的《一百万吨的信念》。那是汪峰在2011年发行的歌,歌词里充满愤怒和黑暗:
提议自然没有通过。张小龙后来在一次内部演讲中选了这首歌开场,形容这首歌和微信一样,都发现了社会的某股暗流。 “你去感觉现在社会流行一种潮流,或者人群流行一种潮流,像潮水一样往某一个方向走。这种暗涌,就是最前沿最具革命性的东西。” 这样的张小龙,很容易让人想到《麦田里的守望者》,男孩霍尔顿曾经向妹妹阐述自己的理想: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