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意思,传媒娱乐行业真的没有“口红效应”
无论 " 口红效应 " 存在与否,应该如何理解深层逻辑? 在上文,我们已经做了很多数据分析。本章我们不讨论具体数据,只讨论两个概念:理论框架和现实模型。首先,在经济学理论上," 口红效应 " 不一定成立,最多可以视为 " 劳动力供给模型 " 的一种特例。其次,在现实中,我们并不认为中国游戏行业符合 " 口红效应 " 的假设,而电影等其他娱乐行业是否符合,也需要一事一议地分析。 遗憾的是,在经济学理论上," 口红效应 " 是不存在的 翻遍主流经济学教材,以及权威经济学论文,我们很难找到 " 口红效应 " 一词。这个词最早诞生于 2008 年 5 月,当时《纽约时报》报道:2001 年 "911" 恐怖袭击之后,美国口红销量出现过短暂的大幅上升;但是,当时的实际口红销量已经很难考证。2009 年,《经济学人》杂志对 " 口红效应 " 进行了深入调查,结论是:" 口红销量的可靠历史数据很难获得 …… 换句话说,没有发现明确的相关性。" 既然在 " 口红效应 " 一词的发源地,它都没有得到证明,我们又如何确定它在娱乐行业存在? 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一种商品的需求会随着经济的下行而增长:劣等商品 ( Inferior Good ) ,即收入弹性小于 0 的商品。一般而言,经济学家认为方便面、廉价快餐、速冻食品、罐头等低端消费品是劣等品;长途汽车、大型折扣连锁店、无抵押消费信贷有可能也是劣等品。问题在于,电影、视频、游戏、直播、动漫 …… 有可能是劣等品吗?如果是劣等品,那么随着人均收入的上升,它们的需求理应下降——这种情况在中国从未出现过!那么,它们只能是正常商品,即收入弹性大于 0;甚至很可能是奢侈品,即收入弹性大于 1,受到经济周期的影响非常大。
问题在于,即使以上理论是正确的,它符合中国的现实吗?假设薪酬水平确实出现下降,大概有两类人是最可能减少劳动时间的:其一是流水线工人、社会服务业人员等按件或按客单领取薪酬的蓝领;其二是互联网、通信、金融、外贸等高薪酬、高加班率行业的白领。前者的消费能力很有限,后者又面临着大量生活开支和来自家庭的压力——不要忘了,"996" 是中国白领修来的福报啊!就算他们真的能够主动减少劳动时间,在闲暇中也不一定会多花钱。说到底,现在的免费娱乐方式很多,谁规定了娱乐就一定要花钱呢?
在中国的现实市场环境中," 口红效应 " 极难存在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