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的三个故事
由于不单独公布各项业务的营收成本,粗略推测自营业务毛利润率为 8.5%(未扣履约成本)。算下来,服务收入对毛利润的贡献率达从 2014 年 Q1 的 18% 提升到 2015 年 Q3 的 46%。2018 年 Q4,自营、服务毛利润分别为 102 亿和 89.5 亿,服务业务毛利润占比 47%。
可惜京东 GMV 增速保持不住。 2015 年 Q1,京东 GMV 为 840 亿,同比增长 90%;2016 年 Q1,GMV 增至 1290 亿,同比增长 55%;2017 年 Q1,GMV 达 1840 亿,同比增长 42%,增速在两年间掉了一半。 从 2017 年 Q3 开始,京东采用新的 GMV 算法。观察回溯数据发现,新法比 " 古法 " 算出的 GMV 高出 40%!以 2017 年 Q2 为例,按古法、新法计算的 GMV 分别为 2348 亿和 3354 亿,新法多算出 1006 亿、放大了 42.8%。 增速下滑不是数学家可以解决的。2018 年 Q4,新法 GMV 为 5144 亿,同比增长 28%。增速仅为拼多多的六分之一!
京东先是选择以自营模式保障购物体验,进行错位竞争。当天猫 / 淘宝体验改善后(对供应商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加上菜鸟网携 " 四通一达 " 崛起),京东转而以 GMV 增速为其在资本市场的 " 卖点 "。 决定电商平台交易额的因素有两个:用户数和人均消费。 进入 2018 年,京东年度活跃账户(过往 12 个月内下过至少一次订单)增速放缓,年末 3.05 亿,仅比一季度末增加 350 万户。户均每年毛交易金额(过往 12 个月 GMV 除以年度活跃账户数)较一季度增长 950 元。 GMV 这个分子的水份很大,根据经验数据真实成交额只有 GMV 的 60%。新法 GMV 则是进一步注水,以 2017 年 Q2 数据为例,根据新法、古法 GMV 算出的户均每年毛交易金额分别为 4337 元和 3048 元,凭空就多出 1288 元。即使这样,京东 GMV 增速还是拿不出手。
绝对增速、相对增速比不上规模比自己大三四倍的阿里,可以选择无视。相对增速只有拼多多的六分之一,增长的故事实在不能再讲。 拿购物体验碾压拼多多?但体验是虚的,毕竟不是营收,更不是到手的利润。于是京东的主攻方向从保增长过渡到增利润。 2019 年 Q2,阿里核心电商息税后利润 412 亿;同期京东经营利润不到 22.7 亿;而拼多多经营亏损 14.9 亿(拼多多 Q3 财报未出)。 按 11 月 18 日(美东时间)收盘价,拼多多、京东市场分别为 497 亿美元和 490 亿美元,拼多多首次超越京东。用利润 " 踩 " 拼多多,比对标阿里容易得多。# 京东再次选择无视阿里 # 赚钱的故事 想要讲好利润的故事首先得提高毛利润率,向谁要?主要是第三方卖家。 京东将营收分为产品销售收入和服务收入。前者是自营业务的销售额(赚消费者的钱),后者的服务收入来自第三方卖家(赚第三方卖家的钱)。 2019 年 Q3,服务收入为 160 亿,在总营收中的比重达到创纪录的 11.9%。 假设自营业务毛利润率 8.5%(未扣除履约成本),则 2019 年 Q3 服务收入贡献的毛利润刚好达到 50%。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