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息”,还嫌 CPI 不够高?不能为了一头猪牺牲整个国民经济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不能为了一头猪牺牲整个国民经济。 ——任泽平 11 月以来,央行进行了一系列 " 降息 " 操作,当然不是 " 大水漫灌 ",而是" 定向滴灌 "。 11 月 5 日,保持了 19 个月没变的 1 年期 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下调 5 个基点; 11 月 18 日,保持了 20 个月的 7 天逆回购利率下调 5 个基点; 11 月 20 日,1 年期和 5 年期 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分别下调 5 个基点,5 年期 LPR 是首次下调。 有人问:为什么猪肉都那么贵,央行还要 " 降息 "?还嫌 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不够高吗? 回答这个问题,只需要经济学中最基础的知识——供需曲线。 基础知识:供需曲线 (学过微观经济学的读者可以跳过) 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的两个基本概念。它们的影响是如此深远,以至于 150 年前英国评论家托马斯 · 卡莱尔曾说:教会一只鹦鹉说 " 供给 " 与 " 需求 ",你就得到了一个经济学家。 我们比鹦鹉多学一点,通过两条曲线来认识供需。
一般来说,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也就是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小。 通过常识,不难理解这一点,当猪肉从 12 元 / 斤涨到 20 元 / 斤的时候,愿意买、买得起猪肉的人自然就少了,反之亦然。
一般来说,供给曲线是向上倾斜的,也就是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小;价格越高,供给量越大。 通过常识,同样不难理解,当猪肉从 12 元 / 斤涨到 20 元 / 斤的时候,愿意养猪、愿意把存着的生猪卖出去的养殖户自然就多了,反之亦然。
在这一点对应的价格上,全社会的猪肉供给量和需求量正好相等,也就是供需平衡。 接受这个价格的卖家把猪肉都卖了,没有谁卖不出去;接受这个价格的买家也都买了猪肉,没有谁买不到;没有过剩或短缺,市场达到均衡。 虽然市场总有波动,每次的价格也会不同,还有 " 人为因素 " 干扰,但是平均交易价格总是逐渐向均衡价格靠拢的。 基础知识学习完毕,我们迈出了向经济学家的第一步。 推论:供需曲线的变化 在现实世界里,供需曲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唯一能观察到的是最终达成的(平均)价格和(总)交易量,以及两者随时间的变化。 这能告诉我们什么呢?我们再回到供需曲线。 假如有一天,科学研究发现,多吃猪肉会更聪明,于是大家比以往更爱吃猪肉了。 这时候全社会对猪肉的需求就发生了变化,不是沿着过去的需求曲线变化,而是需求曲线本身移动了,向着右上方。
新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这一点对应的价格更高,数量更大。现实中我们看不到曲线变化,只会看到:猪肉的总成交量和平均成交价都在上涨。 于是我们收获了一个推论:量价同涨或同落,说明需求曲线在变化,需求一方在主导市场的波动。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例如茅台,酒厂自 2001 年以来 9 次上调 53 度茅台酒的出厂价,看起来像是供给一方在主导变化。 但是茅台酒的销量自 2001 年以来翻了三番——量价同涨,说明还是民众对茅台的需求主导着变化,酒厂调价只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滞后)反应。 那么供给曲线变化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呢?
新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于新的均衡点,这一点对应的数量更大,价格却更低。相应地,现实中我们会看到:猪肉的总成交量在涨,但是平均成交价在降。 于是我们又收获了一个推论:量涨价跌或量跌价涨,说明供给曲线在变化,供给一方在主导市场的波动。 养殖技术革命不多见,可是信息技术革命一直在发生,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供给曲线随之不断变化。 世界上第一台商用手机售价 3995 美元,第一台智能手机售价 899 美元,如今全球每年出产数以亿计的手机,而智能手机的平均售价约为 300 美元——量涨价跌,这是供给带来的改变。 案例一:楼市 接下来,我们在中国经济中寻找实例。 出于顺应民情的考虑,政府一直希望房价不涨,甚至跌一跌。同时出于稳增长的考虑(2018 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占 GDP 的 13.36%),政府又希望房屋销售保持火热。 也就是说,完美的政策目标是量涨价跌。这有没有可能实现呢?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