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知识“大甩卖”,知识付费走到十字路口
比如,跟着龚琳娜学唱歌,没有听声音,看再多文字恐怕也像”看书学不会游泳“,徐洁的声音课程、老僵尸的好好说话也是一样。蔡康永的情商课只有配上他娓娓道来的亲切声音,才真正有和风细雨的”情商感“,更像是一种心理按摩,郭德纲也是这样,很多人就是在买他的气场和人设。《小猪佩奇》的亲子育儿课、不一样的新概念这些,都是明显更适合声音的。 再来看视频,米熊的美食烘培能卖到月流水千万、悟空问答做视频解答都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很多东西用文字根本写不清楚,你只有身临其境地去看。 所以,”从根基上具有富媒体特性“的知识付费会更有潜力,尽管消费效率不如文字图片一目十行,但是用户要买的本来就不只是文字资讯,而是试听体验,是创作者的人设和气场。一旦没有后者,枯燥的文字将全无意义。 4、原生大v正在崛起。 很长时间里,知识付费的畅销一直被认为是粉丝经济的胜利,“自带流量和现实扭曲力场”是第一批吃到螃蟹者的特征。代表如高晓松、马薇薇、罗振宇,本来就是具有强大人设光环的kol,他们的内容从一开始就注定会有很多粉丝买单。但是一个广被诟病的点是,这些产品的阅读完成率并不高,粉丝们只是为“崇拜”买单,买到了心安,却未必获得了知识。 到了这一届,原生的大v正在抬头。虽然蔡康永、郭德纲都是早已名声在外,但是陈志武、蒙曼、徐洁这些本来并不为大众所知的牛人,开始借助平台为众人所知。 5、ugc和咨询模式受阻。 在知识付费“四国大战”刚刚开始的时候,模式有四种:喜马拉雅和得到的付费节目和课程、知乎的付费分享会(live)、分答的提问咨询、樊登读书会的知识精读(拆书),甚至很多在线教育的创业者也开始转型知识付费。 但是一年下来,现实很残酷。 一方面,知识付费具备一定的门槛,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包装”能力和“造星”潜质,人人都卖知识的ugc模式走不通;另一方面,首先成熟起来的模式就是“付费订阅”这种最简单粗暴的模式,这种和爱奇艺、起点中文一样内容消费的基础模式是最容易被用户接受、毫不违和的。但是,在线教育、问答咨询等模式走得并不顺畅,前者必须对抗人们稀缺的注意力,后者太非标,很难想象规模长期地开展。 6、拆书和读书会的兴起 最近半年,各种读书会、读书公号风起云涌,拆书精读、读书社群共读监督越来越多,以致在一段时间内让人不由得怀疑——“现代人怎么忽然这么爱读书了?”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读书会的兴起恰恰应证了现代人“不那么能读书”了,特别是晦涩难懂、需要长期全情投入的大部头,结果缺什么补什么,正是这一痛点的出现导致了需要借助社交的力量,找别人帮自己读书、督促自己读书。毕竟,人类已经进入信息无限爆炸、注意力平均只能集中 8 秒的碎片化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历史上的经典著作不是不想读,而是存在阅读障碍。 正如吴云飞在《从教育角度观察,“知识付费”行业是不是好生意》中指出的,精讲书取代电子书成为新一代出版业移动解决方案。如果不涉及版权问题,那么几乎所有上个世纪的经典著作都需要被解读,变成易于消化的“精华和干货”。 7、技能学习正在抬头 123 知识节热销的不一样的新概念、好好说话、声音教练,本质上都是技能学习,米熊平台上一帮厨子直播做蛋糕面包月入百万,一样也是技能的传递。正如前面指出的,这些技能的传递依赖于不可或缺的视听体验,你必须看或者听。这就让盗版商们复制文字失去了意义。 竞争日趋激烈,压力日益巨大,一技之长是大众的安身立命之本。历史上的学车热、英语热、学电脑热,本质上都是为了就业竞争的技能学习热。而现在,利用视听媒介付费演示一技之长的厨子们、声优们,似乎正在赶上新一波热潮。 归结一下,如果到了这个节点你依然考虑涉足知识创业,打的又恰好是付费订阅,可以考虑的方式应该有这样的特征:
三、咨询和教育的想象空间 如果你想做的不尽是付费订阅,而是更加“性感”的模式呢? 尽管眼下,知识付费向在线教育和咨询的进军受阻,但并不表示未来没有这样的可能。核心在于产品和平台本身的创新。 如果打的是咨询,则应当关注咨询本身的“非标特性”。想想我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管理咨询公司、心理咨询师,同样也是非标,在传统行业往往通过极强的品牌背书、资格认证、bd沟通才能得以解决。 与之相对,如果知识付费的咨询解决方案仅仅是“提问回答”模式,比起传统的线下咨询来说,无论专业性还是信任度都差了不止一个量级,用户预期和产品体验也根本无法有效统一。所以看起来,知识付费咨询方向未来的探索,要么集中在可以标准化的局部领域(比如律师咨询按时收费),要么就得建立一个让非标更大程度上标准化的机制。 如果打的是教育,则应当关注两个核心问题:
如果说,付费订阅领域的创业是模式成熟下的内容创业,那么付费领域之外的创业则在于模式规则的构建,一旦成功将带来平台级的机会。 四、收割中产的套路们 归根结底,不论我们怎么打,最后的落脚点可能都得回归到“中产阶级”这样一个基础命题。 最近这段时间,幼儿园的事件似乎撕开了中产们的“遮羞布”,更深的焦虑感正在蔓延。我们深深地发现,中产们如 此诚惶诚恐,原因可能包括: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