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 30 年了,但任何尝试依然是伟大的开始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双旦期间,爱范儿办公室里最热闹的,要算每天快递小哥送来的一本本打着各大互联网厂商 Logo 的日历了。 日历奇妙之处,在于你只翻过一页,时光却已更迭一年。 对于明年就要 30 岁的我,捻起这页纸的手总要犹豫一番,因为那意味着“而立”的责任就要担在肩上。相反,这五颜六色花枝招展的纸张之上的中国互联网征程,也刚刚被打上 30 岁的标签,而它却比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看上去有活力的多。 风雨三十年,中国互联网赶超之路商业史书架上再多的《XX 几十年》,写不尽中国互联网的跌宕起伏。 以“互联”之名,中国互联网始终以联结为诉求,无论是联结人与人、地点与地点,还是联结科技与人类、未来与现在。 然而 30 年前,连让中国联结上互联网的那台电脑,都是千辛万苦才弄到的。 1986 年,中国与德国签订了科技交流合作协议,德国开始向中国派遣专家,当中的措恩教授以个人身份说服德国公司对中国进行援助,其中就包括那台 7760 大型计算机。 1987 年 9 月 14 日,中国科学家尝试发送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但回车键敲下之后,并没有收到任何信息,原因是软件调试出现了问题,邮件并没有发出去。 一周之后的 9 月 20 日,第二次实验才终告成功,20 点 55 分屏幕上显示出的“发送完成”,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的开始。 很多人都知道这封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跨过长城,我们可以达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内容,但很少有人知道这并不是诗意的描写,而是当时中国无法直接连接世界,这封邮件必须先发到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才最终被转发至世界。 但对于改革开放之后,高等教育复苏的中国来说,互联网这源清泉的打通,正好解了中国各路商业奇才与学界精英的难忍之渴。 90 年代初期,互联网运营商开始给企事业单位提供互联网连接服务,90 年代下半期,家庭接入互联网成为时尚。 于是一个全民关注的问题,也借助一家公司的一个广告牌呼喊了出来,1996 年瀛海威在中关村立起来的这块“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成为日后复盘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必备瞬间。 然而一切并没有让人等太久,一年后,一个叫做丁磊的 26 岁小伙子开发出了中国第一个全中文的免费电子邮箱系统,1998 年开办的这家叫做“网易”的公司开始以日均新增 2000 用户的速度发展起来。 也是在同一年,有两家新创立的分别叫做“新浪”和“搜狐”的网站与网易一起,构成了中国互联网的 Web 1.0 时期,邮箱与新闻,成为了联结人们的载体。 写邮件的速度是不是足够快了?传播范围是不是足够广了?有个叫马化腾的人不这么认为。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