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lulemon 和广场舞大妈教你做社群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第一篇谈了三点:
那么这篇就用些生活化的例子,带大家去发现,存在于我们生活周遭「真实的社群」。 好,直接来个问题先!下面哪个是「社群」?
你选哪个呢? 很遗憾。这里没一个能算是社群(Community)。 我想可能会有些同学选「3」,但「3」属于私域流量(社交媒体经营),也不是社群。 (如果这边你看不懂,表示第一篇你没认真看哈,我将第一篇的重点摘要在下面,但还是建议你回去看看,会比较好能跟著我们一起,继续深入社群的世界。)
【互联网品牌误解:社群 = 私域流量】(可从作者页面找到此篇) 【本篇知识点&结论图】
上面这句话来自美国广告大师詹姆斯·韋伯,是我特爱的一句话。 我始终相信著,人类现在行为的种种,其实往回看,都能从中发现蛛丝马迹,只是「重组而已」。 当然,社群也是。 所以我们今天简单来讲讲,那些发生在你我身边的社群现象。 前言:人以群分「人以群分。」这句话你我应该都不陌生,若将社群的原型概念往回推,可以追溯到部落时期,宗族、地域组织,或者上次提到的「宗教」。 火影忍者的世界也是,两大社群。 然而,延伸到现代来看,「种族」、「地域」、「宗教」这三种社群的始祖原型,依然在我们的血液里,甚至可以狂妄些说,人类的文明就是由「社群」推动而成的! 这时,我们可以把社群大致上分为两大类: 1. 以特定的「人」聚合 2. 以特定的「标签」聚合 前者像是部落、宗教,各种以某个人而聚集的组织,即便到最后都是成员在行动贡献的社群。 让我继续以佛教为例: 先是有了领袖人物(释迦摩尼),提出精神价值(断除无明,达到涅盘),有了跟随者后,逐渐发展出闭合性和仪式感(社群门槛;因果论、戒律),对外越是闭合,对内越是团结;紧接著藉由精神价值跟仪式感,不断「聚贤」,形成自运营组织(拥有管理阶层,培育产销者),到最后即便当初的领袖已经不再做事,这个社群组织依然会持续下去,建构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共同体。 后者像是地域,兴趣类的标签,例如:二次元同好、宠物、王者荣耀、北京球迷…等。 其实我才刚到北京,但常常听过同事说过几次,来到北京要去感受一下北京(足、篮)球赛的现场气氛,我网上搜了一下图,大概是这种样子: 这据说是全场几万人一起 “国骂”的场景,虽然极端一些,但这也是真实存在在我们身边的社群。
那如何让一群人拥有一个使命呢?最简单粗暴的传统方式是:「给予某种冲突,竖立个共同的敌人」 或许你会觉得某些球迷没素质,暴力情绪化,但换到他们的角度去看,他们是觉得自己够死忠,足够团结。 而且你越是骂他们,他们更觉得你不懂,这时你的行为,正强化了他们的闭合性,他们又更团结了。 其实「人以群分」,这种对立现象一直都存在,只是在现代社会中,有了数位工具加速了人群的社群行为,人们能更快速高效地找到自己需求向往的群体,使得过去无法实现的小群开始能实现聚集,社群种类越来越多,社群之间对立也越来越强。 从广场舞大妈,学社群的仪式感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广场舞」这种草根型社群。 你有想过为什么广场舞会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吗? 你可能曾经吐嘲过、嫌弃过这种邪教般的存在,但事实上,是我们很没耐心去理解她们的生活,哪怕自己的母亲和阿姨也在其中。 如果像我是在运动互联网公司,同事们可能认为说:「跳广场舞去锻炼身体的吧?」 或许是,但绝对是个表面原因。 运动是件反人性的事,更别谈在大广场下,还是冬天,依然见到到他们的身影。 如果你真的深入去跟他们聊聊、了解他们典型的一天(或一周),你会发现这群跳广场舞的大妈们,是每个成员都在「共同建构」一个很完整的社群体系。 他们的「冲突」来自于生活形态的转变,经历了数十年前的动乱,经历过集体创伤的时代,终于好不容易有些闲了,加入到「广场舞群体」里,重新建立社交网路,来适应生活上的变化。 广场舞组织中的成员并不是一个个接收的个体,而是相识、相互熟悉,甚至彼此联系紧密的群体。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