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操回顾:如何通过社群运营使项目营收从0增至千万
在上一阶段已经发现,用户只要完成一节课的1个环节,就有较高的付费率,且伴随咨询行为。而完整学完1节课程即4个环节以上,更集中发生在第二天即最后一天,所以定义打开过课程即为激活,完整学习完一节课程的用户即为留存用户,而不要求是2节或3节课程。 休眠用户同样,我们通过短信pushAPP推送、微信推送多个渠道唤醒用户,发现在微信渠道用户的唤醒率是最高的。在微信渠道积累了大量用户后测试发现,一个月内比3个月用户唤醒率更高,同时付费意向度也极高,仅次于在7天周期用户付费率。 2. 制定运营策略有了明确的用户定义后,即可制定相应策略。 3. 执行运营方案运营策略是一套机制和规则,每个策略下针对实际情况又会有更具体的运营方案。 比如,同样的新用户引导策略,什么样的标题、什么底色的图片,在什么时间点跳出,跳出几次,能更多的促使用户点击。 举例:在社群运营中留存会比较困难,常见的情况是用户在刚加入社群后非常活跃,但很快随着时间推移打开群的用户越来越少,首购社群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体验转化类社群,我们给出两个策略:
以讲座为例,具体的运营方案是: 用户留存策略:社群活动-讲座运营方案:
如果有心,运营者可以设计几套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主题、不同目的的社群讲座方案。 诸如此类,在什么渠道以什么样的展现形式、频次,吸引什么样的用户参与,达到一个具体目的被称为运营方案策划。 通过多次尝试和优化,发现对用户留存效果最好的讲座是答疑形式,同时总结了能引发用户讨论的10个话题,最终这个讲座方案模板化固定下来,并保证每次8%的用户互动度(侧面统计留存)。 四、社群用户运营模型的数据化上述生命周期模型的搭建,是自上而下的用户运营的底层逻辑梳理: 明确了用户定义(有哪些行为数据的用户被判定为处于生命周期哪个阶段),可以采用哪些运营策略和对应方案(采取的策略对相应用户数据产生多少程度的影响,优化的运营方案是否提高了数据指标)。 通过多次迭代,最终有了一套在当下最优的运营方案和对应细分指标。 假设在这个团队里,首购社群的转化率为一级关键指标;二级指标即为影响一级指标的核心因素,把用户行为数据指标转变为以群为单位的数据指标。 为达到二级指标,运营人员可以探讨更合适的策略和方案。对管理者来说,监测二级细分指标的完成情况即可预测和把控最终转化率。 阶段三:指数级增长阶段-做用户细分策略基于前面优秀的ROI表现,产品在主站内拥有了更高更长期的资源曝光,同时也有了更多的市场预算做外部投放。项目进入了新阶段,流量和社群新增用户量呈现指数级增长,但这个时候,连续几周转化率直线下降,原有的运营机制似乎出现了问题。 面对突然的明显数据下滑,提出几个假设:
站外的渠道无法做对比评估,先拉取从站内获取的用户的基础数据,和之前用户的基础数据做对比,包括用户年龄段、地域消费情况、活跃情况等,数据结果区别不大。 运营人员的工作效率问题,也做了更多的指。,但老员工同样也未能达标,连续两周的数据都在下降。 几个假设都不成立,或者无明显相关关系,最终回到初创项目时使用的方法:用户访谈和用户调研。 一方面在运营过程中,找比较活跃的用户咨询了解不愿意付费的原因,另一方面在群内根据用户主动咨询的问题找方向,做大量的调研测试。 最终发现,是新用户的认知度下降。 随着曝光增加,更多用户是被更广泛的“启蒙”、“英语”吸引而来,而对课程IP的了解程度、对公司品牌的了解度极低,而我们的运营策略依旧以默认用户有认知基础方案转化。 这个阶段后,社群运营周期做了新一步策略上的调整,运营周期从3天增加到5天,前两天进行增加认知环节宣传,强调品牌和教学理念,后3天再开始涉及转化。 这个方法最后多次在站外渠道获取的用户中使用,在每次新渠道拉取的用户建立对应社群,并在运营周期中间,和运营结束设立调研问卷。 一般从几个方向做细分:该渠道用户的年龄、该渠道用户消费能力、该渠道用户对我们课程的认知度、对体验流程的感观。 年龄段偏高的用户群,增加高级别课程购买入口;认知度较高的用户群增加团购、人拉人等促销玩法等。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