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脱贫”:打脸王思聪 眼红了“负翁”ofo
另一个角度来看,相比较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的模式较轻,首先管理运营上的成本小很多,不用付出那么多的人力和物力,物料成本更是低了好几倍。并且,和共享单车不同的是,共享充电宝的链条上有品牌商、代理商和商家三者的参与。日常维护是代理商的事儿,看护则是商家的事儿,而品牌商则是提供硬件和服务。其中,商家更是直接拿取抽成,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顾客,而付出的只有电费,更是加快了共享充电宝的布局。 另外,TechWeb发现,大多数店面都只有一家品牌的充电宝,店员告诉TechWeb,在谈合作时,品牌商要求只能允许其一家入驻,有排他性要求,加上给的费用老板比较满意,也就同意了。作为一条利益链的三方,这样的运营模式比共享单车要轻松很多。 闷声赚钱背后 共享充电宝行业仍存诸多乱象 在头部品牌均实现盈利的背景下,共享充电宝可以说已经向外界证明了其商业模式的可行性,最起码比共享单车要靠谱一些。并且,作为其中市场份额最大的街电,更是给聚美优品带来了不小的贡献。数据显示,2018年,街电最高日订单量达180万单,用户首次破亿。同时,聚美优品的财报也指出,街电等新业务为聚美带来了9.3亿元的营业收入。 而在国内市场模式走通后,一些品牌还在尝试着拓展国外渠道。据悉,在去年年底,来电科技宣布正式落地俄罗斯,在此之前还布局了印度尼西亚市场。今年4月份,街电宣布进军韩国市场。不过,光鲜的背后往往都是经历过惨痛的教训,都是流过血,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或许,很多人都已经忘记,早在2017年,共享充电宝在辉煌过后就经历了一轮洗牌。其中,成立于2015年的乐电,于2017年10月退出市场;成立于2016年的PP充电于2017年10月因自身原因关停;成立仅仅四个月的放电科技也在当年的10月退出。 “2017年那一波倒闭潮更像是市场的一种检验和淘汰,因为没有那么多资金去撒网,资方要做的是集中资金赌未来能成功的那个”,一位业界投资人告诉TechWeb。在他看来,倒下的企业多,并不能代表行业不行,只能说是在进行优胜劣汰,在让整个行业更精细化发展。 同时,TechWeb发现,共享充电宝在闷声赚钱的同时,却并没有靠此赢得资本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2016到2017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共获得融资31笔,其中28笔发生在2017年,月融资2.3笔,过半数集中在天使轮及以前。而在2018年,只有小电和怪兽充电获得了上亿元的融资,2019年更是只有怪兽充电一家。对此,一位曾经参与过某共享产品的投资人告诉TechWeb,“怕了,主要是这个行业还得先烧钱才能站稳,充电宝行业的规模总的来说还不大,现在闲钱不多,也都是谨慎投资。” 融不到钱,还能盈利,靠的是什么?使用过共享充电宝的人可能都发现了,满屏的广告和涨价,是共享充电宝的主要盈利方式。打开怪兽充电、来电和小电小程序,映入眼帘首先就是广告,尤其是怪兽充电,直接就是满屏的广告。而在查看附近门店时,更是再弹出一个广告,底部也是各种推广广告,还是轮播,不得不说真是不浪费每一处可以让用户“误触”点击的地方。 当然,这个其实也能理解,为了盈利,广告是最直接的方式,只是,投放广告也要有度,影响了用户体验只能挨骂。与此同时,作为营收的主要来源,各家共享充电宝的租金也悄悄的上涨,从原来的免费使用半小时,到现在的免费使用5分钟。单价也从原来的1元,变成现在的2元,甚至更高。 TechWeb发现,在费用解释一栏,基本上都只是大概的费用标准,并且会标明具体费用以实际为准,不同区域计费规则不同。对此,相关人士告诉TechWeb,对于一些热门场所,商家除了会索要入场费之外,还会在定价和分成上进行把控。一般情况下,人流大热门的场所,价格都会高一些。 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的悄悄涨价,很多用户都在网上表达了不满,而更不满的是一些乱扣费现象。多家投诉平台显示,一些用户在归还充电宝的时候,有时候因为放置不规范,有时候因为机械故障,导致用户误以为归还完毕,而手机端也没有任何提醒,过段时间则是扣费99元,相当于封顶最高价,甚至还有的直接是当成用户购买了充电宝进行扣款,而跟客服反馈也都是踢皮球。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小电科技和云充吧的网络评价指数均低于45,网民评价偏负面。 一半红海一半蓝海 5G时代共享充电宝仍需精细化运营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共享充电宝市场格局基本已经确定,“三电一兽”从“百电大战”中突出重围,三者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近97%。不过,放眼全国市场来看,共享充电宝当前处于一半红海一半蓝海的局面。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