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IPO往事:史诗般的资本盛宴
早在2000年,阿里巴巴完成2500万美元融资,其中软银出资2000万美元;2004年,在阿里新一轮8200万美元融资中,6000万美元来自软银。几轮下来,软银一度成为阿里巴巴第二大股东,持股约20%。到了2014年阿里登陆纽交所时,软银持股比例已经上升至34.4%,成为第一大股东;雅虎持股比例则为22.6%,居第二位。 按照美国当地时间11月15日阿里巴巴的收盘价185.49美元来算,阿里市值约为4829.36亿美元,则软银的持股市值已高达1245.97亿美元,这还不算软银此前从阿里套现的部分。 孙正义恐怕怎么也想不到,当初仅通过6分钟对谈、在没有实地考察公司的情况下,就决定投资的公司,创造了日后投资圈的传奇,并一度将其送上了亚洲首富的位置。 造富效应远不止于此。阿里巴巴集团员工在阿里巴巴美国IPO时也享受了巨额红利。 彼时,阿里巴巴30位合伙人是最大个人受益者,尤其是马云和蔡崇信。根据2014年递交的招股书,彼时马云持有阿里巴巴8.9%的股份,蔡崇信则持有3.6%的股份;以上市首日收盘市值(超2300亿美元)计算,马云和蔡崇信的身家分别突破204亿美元和82.8亿美元。 虽然当时的文件没有具体说明其他高管的持股份额,但可以知道的是,有五位高管持股份额接近1%。他们分别是原阿里巴巴首席执行官陆兆禧、原阿里巴巴首席运营官张勇、阿里巴巴首席财务官武卫、阿里巴巴首席技术官王坚,以及阿里巴巴法律总顾问Timothy A. Steinert。按照上市首日收盘市值(超2300亿美元)计算,这五人平均每人可分得4.6亿美元。 不仅如此,阿里巴巴美股上市还为广大员工送了一份“厚礼”。据理财周报当时的粗略估算,约有11000名阿里巴巴员工共同分享价值200亿美元的股票,平均每人约分得182万美元。这也意味着,阿里巴巴美国IPO造就的百万富翁超万人,其中不乏经理级员工、软件工程师、销售和营销员工、以及支付宝员工等。 阿里巴巴也因此创下了国内IT类上市公司最大规模的员工“造富”纪录。另外,马云还推出了“亲朋好友”购股计划,这惠及了更多与阿里有关的人。 这甚至让公司高层捏了一把汗。在阿里巴巴赴美上市时递交的招股书中他们就特别提到,公司对IPO可能为其持股员工带来的巨额财富感到担忧,“我们可能很难保留或再激励这部分员工,这些新财富将影响他们作出是否继续留在公司的决定。” 因此,外界曾送给阿里员工一个称号——“行走的人民币”,据说阿里上市后,富裕起来的员工成为推动杭州当地房价上涨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实,早在阿里巴巴B2B业务在香港上市时,阿里的股东和员工们已经完成过一波财富收割。 按照当时招股书,软软银持有阿里巴巴集团29.3%的股份,而阿里巴巴集团拥有阿里巴巴B2B公司72.8%股权,这意味着,软银间接持有阿里巴巴B2B公司21.33%的股份。按照当时市值计,再加上2004年软银曾成功套现的1.8亿美元,相比软银的8000万美元初始投资,其在阿里巴巴集团的投资回报已达24倍。 阿里巴巴集团大股东雅虎同样获益甚厚,相对于2005年它对阿里进行的10亿美元投资,其回报已达2.4倍。 随着阿里巴巴B2B公司上市后总市值大涨,合计持股33.3%的员工们的持股价值超过200亿港元。 蔡崇信曾说,从第一天开始,马云的心怀就是开放的,与人分享的,他将很大一部分公司股权让给了创业团队。这也是马云吸引他的特质。 作为香港近10年最大的IPO,不知阿里巴巴这一次上市将会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财富回报? 不过,对于今天这个体量的阿里,未来的增长空间见仁见智。这或许是影响其股票发售的一个因素。 投行中的赢家:瑞士信贷 除了内部“操盘手”以外,投资银行瑞士信贷也在阿里巴巴的历次资本运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2012年,在阿里巴巴寻求私有化的交易中,瑞士信贷就扮演着顾问的角色,参与了相关融资。同年,阿里巴巴以71亿美元回购雅虎所持部分股票时,瑞士信贷还是阿里巴巴的主财务顾问。2014年,阿里巴巴赴美IPO,瑞士信贷成为6家承销商中最大的赢家。此次回归香港市场,瑞士信贷依然是阿里巴巴的IPO承销商。 瑞士信贷之所以能一直与阿里巴巴保持密切联系,很大一个原因是基于该行同蔡崇信之间的友好关系。 凤凰科技获悉,科技分析师伊姆兰·卡恩(Imran Khan)早年出于对雅虎公司的调研活动,来到了阿里巴巴杭州总部,并与包括执行副董事长蔡崇信在内的阿里巴巴管理团队,建立了友好关系。 2011年上半年,有着投行背景的蔡崇信将这位好友推荐给了瑞士信贷,后者成功从一位科技行业分析师转身为一名投资银行家,负责瑞士信贷全球互联网投资业务。巧合的是,卡恩加盟的时间正值瑞士信贷寻求开拓中国市场、与中国互联网企业合作之时。曾经痛失Facebook、LinkedIn和Pandora等公司上市承销业务的瑞士信贷,迅速在中国打开了局面。 当然,作为阿里巴巴资本运作的亲密伙伴,瑞士信贷这些年也在阿里身上赚到了大钱。以阿里巴巴美股IPO为例,瑞士信贷作为主要承销商之一赚得盆满钵满。按照1.75%的佣金率计算,阿里巴巴筹集250亿美元,6个承销商总计可分得4.375亿美元,平均计算的话,即每个承销商可获得佣金约7292万美元。 此外,由于瑞士信贷在2012年购买了阿里巴巴50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所以这家投行被视作6家承销商中的最大赢家。 今天,阿里巴巴在港的二次IPO,瑞士信贷依然是投行中的“常胜冠军”,它与中金公司(China International Capital Corporation)担任主承销商,将牵头安排阿里巴巴的香港股票发行交易。 未竟之事 二次赴港IPO绝不是阿里巴巴“资本故事”的终结。近年来,与“阿里巴巴赴港上市”消息齐飞的,还有蚂蚁金服上市的传闻。 蚂蚁金服前身是支付宝,其运营主体为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后者由马云间接控制,但与阿里巴巴集团在股权结构上并没有直接关系。尽管马云正打算逐步减少和限制自己在蚂蚁金服的经济权益,但不可否认,其仍然对蚂蚁金服有着掌控权。 今天,蚂蚁金服已经成长为中国估值最高的独角兽。去年5月,蚂蚁金服完成Pre-IPO轮融资,投后估值1500亿美元,美元部分的融资规模在90亿美元上下。 早在2018年2月,阿里巴巴就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同年4月,马云通过内部邮件形式宣布彭蕾卸任蚂蚁金服董事长,具有财务运营和管理经验的蚂蚁金服CEO井贤栋兼任董事长一职。 马云将此次变动称作“蚂蚁历史上最重要的领导团队更替,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重要的是蜕变。”无论是阿里入股,还是管理团队更替,都被外界解读为是在为蚂蚁金服IPO做准备。 去年Pre-IPO轮融资后,参与这轮投资的一位PE人士曾告诉全天候科技,蚂蚁金服希望“明后年能够在香港和A股两地同时上市”。但到了2018年8月,又有消息人士出面否认,称蚂蚁金服在2019年底之前不可能上市,其距离上市还有“几年”的时间。 的确,未上市的蚂蚁金服仍面临众多挑战:一方面是来自微信支付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目前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趋严的大环境。 易观发布的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支付宝市场份额为53.76%,高出第二名腾讯金融14.81个百分点;到了2019年第一季度,两者的差距略有缩小,为13.77个百分点。支付宝的市场份额遭到进一步挤压。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