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张勇与刘强东的第一次交锋
这当中隐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2015年4月刘强东寄希望再造一个京东的O2O项目“京东到家”上线了——而早在8个月前的2014年8月京东高层半年总结会上,刘强东在内部就已经明确指出了未来三大利益增长点:跨境电商、生鲜电商、O2O,但跨境电商在2014-2016年间受中东ISIS战乱,乌克兰内战&卢布危机,叙利亚内战,以及全球蔓延的贸易保护主义思潮使得跨境战线首先被不可抗拒因素否决了。 在生鲜问题上,京东受制于硬件基础设施特别是冷链仓储物流的限制,而O2O问题上,打法方面当时全行业也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于是京东到家在诞生之初实际上是带着两个没解决难题的情况下,将两大业务模块并入一个项目后诞生的仓促产物。面对这个烫手山芋,刘强东当时钦点第一任京东到家负责人,便是以物流建设规划见长,时任京东物流设计师——侯毅。 但侯毅此时的开局比京东超市此前对阵猫超、1号店的局面更糟。 素来以物流服务优势取胜,并以此作为核心优势的京东在同城即时配这个细分领域的行业基础是一片空白。而在已经与阿里正面交锋的情况下,即便立刻组建即时配团队,且不计成本的情况下对于京东来说也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京东不得不拿出资本武器,恰好同在上海又在此时属于腾讯系被投公司的饿了么是京东到家当时看来最理想不过的合作对象。有意思的是,当侯毅在离开京东到家创办盒马鲜生之初也同样将组建即时配队伍和半小时达的速度放在了整套盒马体系的最高位,其一直延续下来的思路可见一斑。 不过在蜂鸟配诞生前仍有10个月左右的娘胎期,面对饿了么仍在指数级增长的外卖配送订单,当时在即时配领域仍然一片空白的张旭豪在自己投资人——沈南鹏的撮合下,决定将自己的订单外包给了上海一家刚刚上线的众包即时配平台——达达。 达达与饿了么一脉相承的采用蓝底白色字样的LOGO设计,两者区别仅在于色彩对比度与字样 张旭豪这个当时看似人畜无害的善举,却没想在几年后为饿了么和阿里巴巴共同培养了一个翻版“美团”式的敌人,而更没想到的是,达达竟然在后来为持续亏损而饱受争议的京东物流,和京东到家送出了一记堪称救命稻草级的助攻。 当时间回到2014年前,彼时专注同城的即时配概念赛道早已存在了数年,其中以“点我达”的前世——由赵剑锋于2009年在杭州创办的“点我吧”最具代表性,该团队也一度成为阿里巴巴于2013年上线的淘点点时期的外包即时配合作伙伴。但截止2014年前,中国即时配赛道的建设思路受制于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建与落后思想,导致绝大部分的玩家思路仍停留在重装骑兵模式的自建配送体系中。然而在没有巨头资金介入下就想凭借一己之力自建全套物流配送体系,无异于想做“京东第二“——即使今天再次回顾刘强东不顾股东执意自建物流的决定,实际也是充满着诸多可借鉴无法复制的侥幸和运气。 最终,这一批纯重装玩家不出意外的都走进了死胡同——点我达也在整整蛰伏9年后,最终于2018年卖身菜鸟网络,今天成为饿了么蜂鸟体系中的一部分。 不过2014年开始,受共享经济概念的影响与4G时代基建的升级,即时配的打法中突然出现了“众包物流”的轻骑兵模式——配送员并非平台直接雇佣关系,而是订单通过派单平台根据LBS来定向推送附近注册配送员后再进行接单的“滴滴模式“。有趣的是,饿了么的投资人红杉资本合伙人沈南鹏在彼时尝试接触联系四川“人人快递”竟然遭到了对方拒绝,基于上述背景且他又看好该赛道的情况下,最终选择了内部孵化:红杉找到了当时还在安居客,毕业于同济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物流工程学专家——蒯佳祺,达达就此诞生。而达达成长期的第一口奶,便是未来直接竞争对手饿了么亲自喂饱的。 今天我们和美团的即时配体系实际上是围绕自有业务需求下的自建+众包的模式,而达达从一开始就是完全中立的纯众包体系。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和美团都依托于自有平台共享的业务资源,类似用饿了么接入系统的所有小B其实都是可以选择蜂鸟或者第三配送的,而达达完全是靠他们自己BD拓展客户来的,虽然我们三家客户重合度几乎能够达到8成,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很不一样。 达达的模型很有意思,跟我们蜂鸟和美团都不同,他们在日常潮汐性订单的情况下,用餐高峰期的达达成本效率是明显低于蜂鸟和美团的,但是在潮汐订单过去以后,成本的优势立刻就发挥出来了,他们属于峰谷电一样。 来自饿了么的一位朋友告诉「朱思码记」,众包物流模式之所以能够从O2O之战中坚强的活下来,其核心在于绕不开的成本问题,而达达长期保持的中立态势又在很大程度上又为自己的长期存在奠定了在巨头夹缝中生存的基础。 我承认达达跟我们存在竞争,但是肯定不会被我们或者美团干掉。譬如我们和美团实际都已经战略上放弃了客单价25元以下的市场,B端也知道这种订单不赚钱的情况下即时配团队没必要把自己搭进去亏,但是两家都不做是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按照道理我们送的这种订单每一单都在亏,于是从降低亏损成本的角度看,达达就是一个好选择——虽然这单我们配送不赚钱,但平台的利润分成还是有的。夜宵业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选一?假设两家都强制把蜂鸟和美团的第三方接口关闭,把自己的配送作为唯一配送方,结果就是商家在亏损后开始流失,而即便是B不走,也会降低我们配送员的效率,特别是低客单的订单量是非常巨大的,突然多出了那么多订单,但片区里蜂鸟的人就那么几个,影响我们配送员的收入和业绩考核,你说怎么办?可如果为了这些订单又去招很多人,运力的损耗了,谁来承担?这种二选一绝不可能发生,因为谁都知道吃力不讨好。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