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胜利:张勇与刘强东的第一次交锋
起步之初靠着沈南鹏个人的关系成为饿了么的合作伙伴,但其本身仍然没有自有业务,其平台后续的所有B端客户完全依靠自己BD真刀真枪的打下来,而当达达BD去开发的客户时,每个客户又要进行单独开发,加上众包物流的低利润,且早期同样依靠补贴政策吸引C端和B端注册,使得达达面临着和美团,饿了么截然不同的状态:前者极度缺乏订单,但由于社会化物流模式使得运力充沛且成本低廉,后者订单量巨大,但自建即时配团队的运力又时常不足。 然而此时,「京东到家」由于业务上的问题频出,负责人侯毅的毅然出走,意外的给达达找到了机会。接近时任京东到家负责人侯毅的一位为「朱思码记」还原了当时的情况: 京东到家当时没有核心业务,开局是空壳子,最开始福州的到家业务靠的是沃尔玛&山姆店,但事实上沃尔玛后来收了京东的竞对1号店后自己做了电商,而京东投资永辉以后,永辉居然也自己独立做了电商,这样的后果就是合作伙伴管自己玩没京东到家团队的事情了,最后的阵地上只剩下了京东便利店,由于要不到强势的资源,导致京东2015年O2O的思路就是沿着当时的线下实体业务发展而做上层的东西,这个思路看着很像翻版的腾讯。 但是事实上,赋能逻辑在腾讯以外的公司就是伪命题:如果你不投资我,我凭什么要信你这个外部公司对我赋能呢?赋能只适合大公司,腾讯、阿里的某些业务在链路上需要找一些外部伙伴们,赋能的意思是我帮你提升做生意的效率,但前提必须是大公司的自有业务产能过剩,需要通过合作伙伴来弥补我资源过剩带来的过度损耗。 于是在这种背景下,京东到家和达达有了互相需要对方的交集——达达缺失的基础订单开始从外卖逐渐转向了京东到家,京东到家在物流配送端的亏损问题随着达达的出现而开始减缓。 同时,在这个时候蒯佳祺似乎意识到拥有物流优势的达达加入外卖大战,实际与此前拥有物流优势的顺丰进入生鲜冷链赛道的走的弯路如出一辙:但顺丰基于日常国内物流业务的庞大,选择将这块业务分拆为顺丰优选而不干扰到其他业务正常经营,可是对于没有自有业务的达达来说,退出外卖大战显然是保存实力的上策。 不过, 历史总在不经意间发生了偏转。 2015年10月8日,美团-大众点评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合并,外卖大战和BAT三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乱局。腾讯阵营一夜间出现了两个超级外卖平台,先前投资3轮且寄予重望的饿了么突然沦为鸡肋,蔡崇信因美团的反戈一击而暴跳如雷,但却一时找不到可以补位的对象,百度外卖的对手在一夜间变成与老对手AT间持续的消耗战瞬间超越了百度所能承受的压力极限,而京东方面原本考虑通过投资模式想让饿了么蜂鸟体系将来为京东到家所用的如意算盘也被这场合并搅黄了。 先崇捧日之心,遂作擎天之柱的张涛,为美团点评的快速合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合并发生后,彼时市面上所有仍存活的即时配公司都成了BAT争取的对象,达达的竞对——点我达在新美大并购案发生前1个月才刚刚获得过阿里口碑的C轮融资,但并购案发生后11天又获得了创新工场的C+轮追加。而手持130万名小哥待命的达达,在这年年底被美团,阿里、百度轮流关照,蒯佳祺彼时在上海张杨路八百伴的办公室里一时大咖云集。 最终结果,当途未卜的饿了么执意投向阿里巴巴这个历史时刻发生后的第二天,江湖上素以控制欲强,扬言“失去控制权我宁可卖掉公司”而闻名的刘强东竟然像腾讯那样史无前例的第一次把自己的半条命交给了外人——达达接受京东战略投资后,并购京东到家,新达达控制权交由蒯佳祺团队。 事后,据蒯佳祺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候也承认,彼时接受京东投资的核心原因便是刘强东亲口许诺他会保证达达的独立发展,维持管理团队的控制权,保留其将来独立上市的计划,并且开放更多京东的流量入口和订单资源,而加入美团,阿里,百度的结果可能就是成为翻版的点我达。 那么,刘强东为什么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