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渠道的同品同质同价 新零售的五重境界
如果自身没有搭建技术团队的实力或者基于业务判断无需自己投入完成,可以选择外包,对于大部分零售商而言,这条路更实际,自建科技团队通常是行业龙头才会也才有必要做的事。选择大平台,将业务上云,而且要选择公有云。不要过于担心数据外泄的问题,大平台为你提供的价值远超过你自身的数据价值。还有人担心大平台在数据上会形成垄断,可垄断本就是竞争后的结果,是自然规律,是要你能从中获益,又有什么问题呢? 大平台的生态里,通常会依附一系列的服务商,针对自身业务挑选最合适的服务提供方,但还是要聚焦,判断自己当下ROI最大的机会点优先突破。实在想不明白,就找个咨询公司,请个专业顾问吧。 作为供应链相关方,包括制造商、仓储设施、物流运输、分销商以及终端零售等,需要有危机意识。高话语权的一方有必要组织大家进行供应链的整体优化和利益再分配,选择有大平台背书或合作的SaaS服务方,帮助优化整体供应链效率。如果整体供应链互相制约,难以改造,不如考虑慢慢跳出来寻找新的供应网络。否则最后可能不是某一方的利益受损,而是整条供应链被新的更高效的通路所完全取代。 作为互联网及科技公司,从自己的强项着手。大公司会提供一系列的数据、存储、算力、AI等服务,并开放自己的业务与零售商协作,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生态。小公司以提供特定服务,解决特定问题为主,依附于大平台利用其提供的基础设施,为零售商赋能。 现阶段赋能比改造容易,例如为线上电商提供客服、翻译、数据运营工具,深入点的利用AI能力提供画像、搜索优化、个性化推荐,再如为线下零售提供移动支付、人脸识别、流量运营,其实大多数都是在原有环节上的优化或补全。一方面因为纯科技公司对零售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一方面零售商也还未完全意识到技术可提供的价值,没有下决心利用技术进行改革,导致目前可做的事情有限。但长期来看这一定是趋势,如果有条件提前布局,在全链路上寻求合作,做通过用户需求指导供给的事,向C2B靠拢,将有很大的几率在未来获得成功。 作为创业者或有意愿参与其中的个人,一不要迷恋技术,要有觉悟大部分创业团队靠技术是无法形成壁垒的,甚至还不一定能达到行业龙头的标准,你可能也不例外;二不要追风口,无人便利店、无人货架、社区团购、水果生鲜、网红带货,新零售的业态更迭了一波又一波,有做成的但做死的更多。如果只是看到某个形式上的创新,基本不可能成功,更多的是要理解到不同模式对运营效率的提升。 如果要做服务方,切记场景比技术重要,先做到60分的技术,尽量和大平台发生关系,同时尽快找到第一家愿意合作的零售商,落地应用,之后再从实际运营过程中寻找问题和机会,迭代产品。 如果要自己做零售,切记零售秘诀“多”、“快”、“好”、“省”,再看看自己能在哪个方面取得突破。产品的实际价值依旧是最本质的问题,不断打磨产品,保证产品本身在某个领域内有足够的竞争力是关键,剩下的环节可以寻求各类服务商和平台的帮助。 新零售不是灵药传统零售业的从业者如果认为积极拥抱技术,转型新零售就能搭上时代快车,振兴业绩,那可能就太过于乐观了。 事实上在过去10年内,美国整体的实体零售业务萎缩超过45%,相关的制造业萎缩比例趋同,约42%~65%,这并不仅是因为线上电商和在线服务的冲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需求不存在了。比如图书纸媒、办公用品之类的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链条被彻底淘汰了。同样的情况在中国也类似,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部分场景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甚至超过美国。 如果感觉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先要审视清楚,需要解决的到底是效率问题,流量问题,还是0和1的问题。 最后,用一张图总结个人对新零售的一些理解和思考,欢迎所有人参与讨论和批评。后续有机会希望能分享一些真实的行业案例和数据,这样能让大家对实际业务和产品有更形象更具体的了解。 (来源:微信公众号罗老师别这样 文/Rowan;编选:)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