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尝试学习,终于搞懂了微服务架构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微服务的概念最早在 2012 年提出,在 Martin Fowler 的大力推广下,微服务在 2014 年后得到了大力发展。今天我们通过一组手绘图来梳理下微服务的核心架构。 图片来自 Pexels 什么是微服务? 微服务 Microservices 之父,马丁.福勒,对微服务大概的概述如下: 就目前而言,对于微服务业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的定义(While there is no precise definition of this architectural style ) 。 但通常在其而言,微服务架构是一种架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架构风格,它提倡将单一应用程序划分成一组小的服务,每个服务运行独立的自己的进程中,服务之间互相协调、互相配合,为用户提供最终价值。 服务之间采用轻量级的通信机制互相沟通(通常是基于 HTTP 的 RESTful API ) 。每个服务都围绕着具体业务进行构建,并且能够被独立地部署到生产环境、类生产环境等。 另外,应尽量避免统一的、集中式的服务管理机制,对具体的一个服务而言,应根据业务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语言、工具对其进行构建,可以有一个非常轻量级的集中式管理来协调这些服务。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来编写服务,也可以使用不同的数据存储。 根据马丁.福勒的描述,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小服务 小服务,没有特定的标准或者规范,但他在总体规范上一定是小的。 ②进程独立 每一组服务都是独立运行的,可能我这个服务运行在 Tomcat 容器,而另一个服务运行在 Jetty 上。可以通过进程方式,不断的横向扩展整个服务。 ③通信 过去的协议都是很重的,就像 ESB,就像 SOAP,轻通信,这意味着相比过去更智能更轻量的服务相互调用,就所谓 smart endpoints and dumb pipes。 这些 Endpoint 都是解耦的,完成一个业务通信调用串起这些 Micro Service 就像是 Linux 系统中通过管道串起一系列命令业务。 过去的业务,我们通常会考虑各种各样的依赖关系,考虑系统耦合带来的问题。微服务,可以让开发者更专注于业务的逻辑开发。 ④部署 不止业务要独立,部署也要独立。不过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开发流程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开发的适合也要有一定的运维职责。 ⑤管理 传统的企业级 SOA 服务往往很大,不易于管理,耦合性高,团队开发成本比较大。 微服务,可以让团队各思其政的选择技术实现,不同的 Service 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不同的技术栈来实现其业务逻辑。 微服务的利与弊 为什么用微服务呢?因为好玩?不是的。下面是我从网络上找到说的比较全的优点: 优点是每个服务足够内聚,足够小,代码容易理解这样能聚焦一个指定的业务功能或业务需求。 开发简单、开发效率提高,一个服务可能就是专一的只干一件事。 微服务能够被小团队单独开发,这个小团队是 2 到 5 人的开发人员组成。 微服务是松耦合的,是有功能意义的服务,无论是在开发阶段或部署阶段都是独立的。 微服务能使用不同的语言开发。 易于和第三方集成,微服务允许容易且灵活的方式集成自动部署,通过持续集成工具,如 Jenkins,Hudson,bamboo。 微服务易于被一个开发人员理解,修改和维护,这样小团队能够更关注自己的工作成果。无需通过合作才能体现价值。微服务允许你利用融合最新技术。 微服务只是业务逻辑的代码,不会和 HTML,CSS 或其他界面组件混合。 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存储能力,可以有自己的数据库,也可以有统一数据库。 总的来说,微服务的优势,就是在于,面对大的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复杂程度,使服务架构的逻辑更清晰明了。 但是这样也会带来很多问题,就譬如分布式环境下的数据一致性,测试的复杂性,运维的复杂性。 什么组织适合使用微服务? 微服务带了种种优点,种种弊端,那么什么组织适合使用微服务? ①墨菲定律(设计系统)和康威定律(系统划分) 康威定律,是一个五十多年前就被提出来的微服务概念。在康威的这篇文章中,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 Organizations which design systems are constrained to produce designs which are copies of the communication structures of these organizations. -Melvin Conway(1967) 中文直译大概的意思就是:设计系统的组织,其产生的设计等同于组织之内、组织之间的沟通结构。 看看下面的图片,再想想 Apple 的产品、微软的产品设计,就能形象生动的理解这句话。 感兴趣的各位可以研究一下! ②架构演化 架构是不断演化出来的,微服务也是这样,当从各大科技公司,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完全需要演化成更进一步管理的技术架构体系。 传统的团队,都是面向过程化的,产品想完了去找策划,策划完了找开发,接着顺着一步一步找。 我们做技术都是为了产品的,一旦过程出来了什么问题,回溯寻找问题会非常耗时。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