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tter回归酒吧,微博开辟迪厅
结论是,Facebook、Youtube以及Twitter三个产品位列前三。这篇文章中提到了三组数据。 1、64%的营销人员表示,增加受众参与度对他们的社交媒体营销战略至关重要。 2、品牌每天在Twitter上发布状态超3条,那么Twitter上的品牌参与度会降低。 3、拥有1-2个标签的Tweets比没有标签的Tweets平均参与度高21%。拥有3个以上标签的Tweets可以减少17%的参与度。带有图片的Tweets会收到150%以上的重新Tweets。 简单说,在社交媒体上,内容才是最重要的。 好的内容才能让用户“快乐”。怎样才能“快乐”?那得击中用户的情感。 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词——Emotion warmth。 Emotion warmth指的意思是亲密和依恋的品质。它也暗示着爱,慷慨,敏感,善良,友好,无条件的接纳和喜爱。 Emotion warmth甚至是一项欧美社会一项社会工程。在英国某地方政府官网之中,Emotional warmth and stability (情感的温暖与稳定)被列入了工作之中。 当然,我现在要谈的不是社会概念上的Emotion warmth,而是营销意义上的Emotion warmth。 Emotion这个词常常被翻译成情绪、情感,它在英文中的蕴意是,强烈的感情。Emotion warmth其实值得是“情感的温暖”。归根究底,它强调的是“暖心”。 《无意识品牌:神经科学如何赋予(和激励)市场营销》一书的作者道格拉斯·范·普拉特在《快速公司》中就写道: 最令人吃惊的事实是,我们甚至都没有思考出合乎逻辑的解决方案。 到了中文,Emotion warmth常常被理解成“情绪共鸣”。 “情绪共鸣”的含义就很复杂了,过去几年,在营销圈常常传递一种理念,说要击中用户的“情绪”,这种理念很“咪蒙”,它更像是一种操控。 我更想把“快乐”二字理解成“情感”,而非“情绪”。“情感”更强调感动。“咪蒙”式的操控情绪,这和Emotion warmth原本“暖心”的意思截然相反。 Pringle&Field一项名为《品牌不朽:品牌如何能够长久和繁荣》研究中就提到:
南加州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考察多芬、可口可乐以及谷歌等品牌之后,制作了一份广告营销研究的信息图,我只截取了其中一部分。 广告既面向思考,也面向情感。情感似乎排名更高。从广告活动的表现来看,31%的情感拉动广告成功,而专注于理性内容的广告成功率为16%。 引发情感的广告使用不同的主题。骄傲、爱、成就、同情心、友谊、孤独或记忆在广告中表现得最好。 谷歌的“永远的朋友”活动是2015年分享最多的广告。它被认为是有史以来分享最多的广告。谷歌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博客圈的多个地方累积了643万支持。这个广告的最大特点在于,它展现了人与动物的友谊。 说白了,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看广告,也得看见品牌传递情感,而不是简单粗暴缺乏尊重的转化。 回归真实我们在社交媒体上见了太多虚假和伪饰。我们已经对此感到厌烦。我们渴望真实。 GQ中国记者刘敏在写完《幸存者李佳琦:一个人变成算法,又想回到人》一文之后反复思考李佳琦为何走红的缘由:
归根究底,其实是三个词:真实、还原、情感。 我们喜欢李佳琦,其实喜欢的人前人后都一个样的李佳琦。他是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经过算法推荐给你的虚假、扁平、单点的“单向度的人”。 在《十三邀》第四季第三集中,许知远和陈冲的对话同样也展现出了难得的真诚感,陈冲后来微博上谈到:
许知远依旧是那个许知远。他依旧花痴,依旧赞美女性,依旧展现出了某种情感上的追求,但是和2年前专访俞飞鸿时被公众骂为恶臭公知全然不同。 算法和机器已经让我们感到了恐惧。我们在这个技术飞奔的时代都害怕被规训成机器人,更害怕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被技术所磨灭。 100多年前的技术大变革中,许知远喜欢的那个《单向街》作者本雅明自杀了。他畏惧技术消磨人性,他在爱而不得之后在孤独中选择服毒自尽。 我们今天再次面临技术变革,我们再次面临本雅明式的抉择。 而真诚,永远是消灭孤独的最佳方式。 梵高是世界上最孤独之人,他给他的弟弟提奥的信里一句:
我们为什么需要社交媒体?我们需要在灵魂深处点燃一团火,让别人看到一点火星。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钛媒体微信号(ID:taimeiti),或者下载钛媒体App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