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工作中快速成长?致工程师的10个简单技巧
于是,我们开始想,究竟哪里出问题了?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习惯选择容易,但若选择困难,导致无法接受困难下的挑战我们还是会回到舒适区中。回想过去,自己好像也是这样的,心血来潮时突然感觉能量爆棚要学很多东西,一段时间后又回到原位。 抛开自身看身边认识的人,几年不见,成长非常明显。就好比我们人类快速的进化和进步,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智慧,而这些智慧来源于前辈们的发现和经验的总结。比如舒适区,心理学家把我们可能面对的学习内容分成了三个区,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舒适区太容易,待太久了,总想跳出去看看。恐慌区太难,太难带来恐惧,就像梁宁在产品思维中讲同理心时,恐惧会产生束缚也会产生动力,就看安全边界有没有被侵犯,如果无法战胜挑战,恐惧就产生了束缚,退回到舒适区。 所以跳出舒适区,不是说跳到恐慌区,而是跳到两者之间的学习区,在学习区中达到困难和能力的平衡状态,引用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最优体验心里学》这本书提到的:要想在工作中达到心流状态,这项工作的挑战和你的技能必须形成平衡,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低于你的技能,你会觉得工作很无聊。如果工作的挑战大大超出你的技能,你会感到焦虑。 需要让难度和技能正好匹配,在你接受挑战时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做,但是调动自己最高水平的技能,再稍微努力突破一点,你正好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心流的体验,这是一个奇妙的感觉,你沉浸在工作之中忘记了时间的流动,甚至可能忘记自身的存在。 跳出舒适区,进入学习区,进入困难和能力相对平衡的学习区,才能让我们快速成长起来,但是进入学习区后,还需要配套的学习方法才能逐渐锻炼自己,很多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 划重点:跳出舒适区就是进入学习区,平衡挑战和技能从而达到心流体验 9.职业规划 我对职业规划有个人不同的理解,我认为大部分人其实不需要做职业规划,只有那些有梦想,个人基础素质非常好的人才需要职业规划,他们会为一个目标持续不断努力多年,直到目标实现。而大部分人不需要职业规划,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做的职业规划只是个梦想,虽然梦想还是要有的,但很多时候只是被别人实现了而已,若是恰巧因为幸运被自己实现了,可能是个误会,因为能力没到,在新的岗位和角色上会比那些早已准备好的人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过去被一些非阿里系的人问过,应该怎么做职业规划?展开交流后,发现很多人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更倾向于把职业规划放在某个岗位,某个角色上。比如会把目光聚焦于经理岗位、经理能力,或者架构师角色,但是他们怎么走上该岗位,获得该角色,背后做了哪些努力,用了哪些方法,沉淀了哪些能力,一脸茫然。确实,职业规划非常难,难在他是未来的一个想象空间,这个想象空间能否实现,和当下做的事情,努力的程度分不开。 在聊完后,我一直在反思,如果自己做职业规划应该怎么做?经过不断抽丝剥茧,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我认为职业规划不是某个岗位,某个角色,而是工作能力的提升。针对自己岗位需要的能力,职场需要的能力,然后用专家思维,多维视角重点突破3-4项能力,抱着120%的努力拿到结果,甚至是超出期望的结果,事情成了,能力也就被认可了,所谓的角色,岗位只是顺其自然的结果。但是真能这样做的人少之又少,既然是少之又少,成为少之又少的人才是你的机会。 划重点:所谓职业规划,就是工作能力提升。 10.时间换空间 时间换空间,还有另外一种认知的说法:“慢慢来,持之以恒,成长最快”。不管哪种说法,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成长无法急于求成,无法急功近利,唯有每日在不被打扰的时间中不断投资自己,通过不断输出确认自己成长上的不足,循环弥补不足之处。通过把自己逼近成长临界点,然后跨过临界点的那一刻,自己立马可以体会到自己的变化,自己的成长。 而自己一旦体会到成长,我们会把前一段时间的成长过程进行总结,抽象总结出自己的成长最佳实践,再次践行,把自己逼向下一个成长临界点,然后再次跨过去,以此反复循环,慢慢提升自己的多元能力,跨界能力。所有这些能力的提升,在未来某个机会来临的时候,因为具备足够的能力去驾驭他,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抱着120%的努力把事做成功,事情成功了,能力也有了,空间自然会有,也就被认可了。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