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高精度定位下的交通究竟有多智能?
新华财经上海6月17日电(记者陈爱平、高少华)当城市快速公交BRT进站停车时,系统自动根据车辆的位置信息控制车速,精准停靠站台,保障乘客安全上下车——今年5月起,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在厦门开展城市交通BRT高精度定位应用项目,应用“5G+北斗”等高精度定位让交通更“智慧”。 中国移动副总经理赵大春分析,5G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的技术特性,北斗系统具有导航、定位、授时和短报文通信等能力。5G与北斗的融合可以实现天地一体、通导一体,促进万物智联与精准协同,将成为新基建迈向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升级改造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 从2019年10月起,中国移动依托数百万个通信基站和北斗卫星,着力开展基于“5G+北斗”的高精度定位能力建设,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已建成逾4000个高精度定位基准站,正式试商用以来,累计调用超过38亿次。“5G+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通过5G网络实时提供亚米级、厘米级、毫米级高精度定位服务,相关应用也在智慧航道、智慧港口及车联网领域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经南认为,在车联网领域,“5G+北斗”既提供位置信息又提供控制信息,让高精度远程操作成为可能。此外,5G在环境监测、工业互联网控制能力等领域都大有可为。“通过在交通领域的融合,赋予精准时空位置的新功能,实现区域、广域或全球智能规划、决策协同控制,解决了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中的广域和全球性控制难题。”他预计,北斗与5G的融合将成为我国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引领者。 在厦门城市公交系统项目中,“5G+北斗”高精度定位与多种新兴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公交公司提供了BRT车辆全局信息,实现BRT智能调度及BRT自动驾驶车辆的纵向速度控制,提升了公交智能诱导及公交安全预警能力,支撑更为安全高效的公交智能驾驶。5G+北斗高精度定位作为智慧公交的智慧化底座,为公交数智化转型、推动“城市公交综合智慧系统”的全面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一汽、东风、上汽、广汽、长城、博世、华为等启动“5G+北斗高精定位星耀行动路测计划”。未来三年内,上述企业将共同完成100万公里道路测试,覆盖全国100座城市,其中包括封闭道路测试和开放道路测试。 中国信通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产业互联网研究部主任工程师葛雨明此前介绍,5G等新技术的引入,能够促进车联网两方面的应用场景创新:一是更好地为交通的智能化服务能力提升做保障、提升行驶安全和出行效率,二是促进自动驾驶技术的成熟。 近期开车从重庆市解放碑地下环道通行的车主则会发现,基于中国移动手机的导航信号变得更为精准。这得益于重庆移动与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联合开发的“5G+北斗”精准导航系统在解放碑地下环道的上线。在这座位于长江上游航段的城市,“5G+”高精度定位技术正在改变交通的方方面面。 据介绍,上述两家单位正在探索重庆长江航道局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在山区航道维护的应用项目,通过打造基于5G+北斗高精度定位的智慧港航-船标协同信息服务平台,解决过去航道管理部门“定不准”“收不到”“看不全”等需求痛点和技术难点,探索提升航道养护、监管服务智能化水平的新手段,确保长江航运安全。 在智慧港口领域,港口作为需要保证连续安全生产作业的场景,在极端情况下对高自主可控性的单北斗定位服务有着刚性需求。经过相关方测试,运用“5G+”高精度技术后,天津港C段无论是定位的精准性还是反应的及时性,均可满足港口生产作业需求。天津港等各方正在建设的“5G与北斗智慧港口联合实验室”,则将进一步增强5G与北斗技术在港口领域的应用能力。 中国移动上海产业研究院副总经理黄刚介绍,通信、导航、时空的一体化,是面向未来整个交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5G与北斗的技术融合,将实现万物互联和精准协同,向社会提供高可靠的时空信息服务。可以看见,自动驾驶、无人机等各新兴行业对高精度定位、精准导航等时空信息需求旺盛。 专家进一步建议5g 定位,引导龙头企业打造“5G+北斗”高精度定位示范标杆,加快应用推广。在国家、地方多层级设立“5G+北斗”高精度定位重点示范专项,鼓励智慧高速、自动驾驶、智慧港航、智慧民航、无人机、测量测绘、防灾减灾、共享出行及大众消费等领域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规模应用。同时,由政府牵头,推动各方深入研究“5G+北斗”高精度定位的商业模式与可持续发展策略,推动智能手机等民生领域终端支持高精度定位和高精度地图,加快“5G+北斗”高精度定位进入大众消费和民生领域。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