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微信终于开始拥抱算法分发了?
很显然,Facebook会根据算法来计算哪个朋友对你而言更重要,点赞多评论多就是更重要,但这个算法也并不完美——比如我如果暗恋某个女生,我断然是不会给她点赞、评论的,但她的每一条朋友圈我一定要看。 所以Facebook这种算法也剥夺了一种权力,我能看到什么不再由我决定,而由机器决定,我就失去了确定性,很多人会因此恐慌。 而微信的哲学是——它不会替你自己决定谁更重要, 张小龙坚信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可以自己屏蔽朋友圈、删除好友、取消关注,微信需要的是确定性。 没错,微信在给内容消费者确定性的同时也就自动赋予了内容生产者的确定性——公众号的运营者们知道,自己的内容哪怕是广告粉丝也一定会看到,这背后是巨大的利益。 巨大的利益就意味着巨大的动力,这也是微信成长为中国内容创业最坚实堡垒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每一个方案其实都是一种取舍! 只是张小龙选择相信碳基人类,而张一鸣选择相信硅基算法,二者就像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 本质上这只是一种价值取舍! 好,到此我们就已经回答了这篇文章两个问题中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微信早期,张小龙如此执着于简单的社交分发? 答案是这和张小龙的“用简单规则构建自然演进的生态” 这一产品哲学息息相关。 四、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本文的第二个问题——微信从社交分发到算法分发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一个事实——微信并非完全从社交分发直接全面转变成为了算法分发,准确的说法是微信是在社交分发的基础上引入了算法分发。 社交分发依然是微信最核心的分发方式,而算法分发可以认为是一种补充,我们可以从以下事实看到—— 1.朋友圈依然是严格的时间顺序,完全没有算法。 2.看一看的第一个Tab是“朋友在看”,第二个Tab才是基于算法的“精选” 3.视频号默认的依然是基于社交分发的”朋友“,第二个Tab才是基于算法的”热门“ 4.公众平台的排序尽管引入了算法排序,但据目前普遍的观察,算法的干预力度和幅度都非常小。 5.微信这几年重点打造的小程序依然没有算法介入,完全由社交分享分发。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 张小龙其实并没有抛弃自己产品哲学,社交分发依然是微信最核心的分发方式,而引入算法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对原有产品哲学的一种修正。 那么,这种修正是如何发生的呢? 为什么有产品洁癖的张小龙也会放弃自己多年的”坚持“呢? 卫夕总结了下面四个角度来理解这种转变—— 首先,张小龙是一个迭代能力极强的人。 要知道他经历过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几次跨度极大的转变—— 从PC软件的Foxmail到QQ邮箱的转变,这是将软件思维切换互联网思维;而从QQ邮箱到微信,这是PC互联网逻辑到移动互联网逻辑的转变;而从微信的早期到微信的后期,他完成了从产品架构师到生态管理者的角色转变。 每一次的逻辑和能力圈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普通人能完成一个转变就已经异于常人了,而张小龙经历了三次,每一次都脱胎换骨、刻骨铭心。 所以,这是一个勇于且善于修正自己的男人。 从这个意义上,根据形势和格局的变化改变产品策略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 其次,我们来看一看冰冷的数据——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