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美国为何铁心“杀死”华为?
根据地歌网整理的公开资料,可见华为的大部分产品线所需进口的零部件均存在国产替代产品,但很多国产器件的性能暂时无法达到华为现有的“一流”供应商,少部分产品只能在低端市场或者部分环节实现替代。 ![]() 华为供应链国产替代情况 面对这样的产业现状,SEMI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居龙认为,国际合作是必需的,“因为我们在这些技术领域差距太大,假如说全部要自己做,短期之内是不行的。而且产业是不能停顿的,比如说你要再等二三十年,这二三十年人家也在进步。所以我们要做比较先进的产品,还是要跟国际合作,但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对国外的依赖性。” 所以,尽管华为祭出了“备胎”计划,但是我们并不能低估美国供应商对华为的重要贡献,和其所把控的关键元器件断供所带来的影响。更何况,受实体清单影响的不仅华为中国总部,还包括了所有和华为相关的70家隶属公司。 相比元器件,更危险的是顶层知识产权的切断。 ARM的“断供”便是一次上游产业链切断的重大危机。如果说,谷歌的安卓系统断供,华为尚且可以拿出一套新的操作系统。那么,ARM断供如果持续,对于华为来说,将要面对的就是断崖式的下跌。 在PC时代,英特尔提出了PC芯片的X86架构,从此几乎垄断电脑芯片市场。同一时期,英国芯片制造商ARM也提出了一种体积更小、能耗更小的芯片架构。然而,在PC时代,性能不足的ARM架构并无用武之地。 随着移联网时代的到来,ARM架构成了手机芯片的首选。如今,全球99%的智能手机都在使用 ARM 架构芯片。无论是苹果A系列、高通骁龙、三星Exynos还是海思麒麟,其芯片设计都是在ARM指令集的基础之上进行的,它决定了处理器如何处理命令。此外,ARM架构车载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设备上的市场份额也分别超过了95%和90%。 “ARM是华为智能手机芯片设计的基础,所以这对华为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在ARM宣布暂停与华为的业务之后,市场研究机构 CCS Insight 分析师 Geoff Blaber 如此评价道。 之所以说“不可逾越”,是因为此前外界对于华为所有芯片Plan B计划的猜测,其实都是建立在ARM不会对华为断供的前提之上。比如,考虑到英特尔可能会跟进对华为“断供”服务器芯片,有评论称华为有自研服务器芯片可供替代。然而,这个自研服务器芯片,采用的正是ARM架构。 但眼下并没有到弹尽粮绝的地步。 华为已于今年1月,购买了ARM 指令集 ARM V8 的永久授权,但只限于该型号的架构。华为仍然可以继续使用和生产现有的智能手机芯片,比如麒麟 980,也有消息人士称华为即将推出的麒麟 985 也不会受到影响。 同时,也有分析称,华为或许有能力对ARM架构进行扩展,定义指令集后自研执行单元和流水线路径。 ARM的影响力不容低估,但ARM也绝不是神。 崛起于X86和mips之后的ARM是在抓住移联网的机会后逐渐占领了市场。正是英特尔的高傲和市场的空白给了ARM机会,才有了如今成为芯片设计大底层的ARM。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排他”的ARM也正在给后来者机会。 技术与市场相辅相成:技术需要有用武之地,而市场需要技术壁垒的保护。ARM正在腾出市场空间,那么中国企业的技术是否能跟上? 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们要看到,中国科技产业真正的痛点正是任正非所说的基础学科,它所代表的往往是最上游、最尖端的研发能力。无论是产业技术还是知识产权,中国企业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除此之外,ARM的断供对华为来说,还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号——它代表着非美国本土的企业也有可能因为“包含美国原产技术”而对华为断供。 5月23日,《日本产经新闻》和路透社报道称日本松下将停止与华为进行交易,不过松下随后辟谣称将继续与华为合作。然而,空穴来风,其必有因,权威媒体的报道被推翻的背后,暗藏着瞬息万变的博弈格局。 再比如,台积电作为美国各大Fabless半导体公司的代工商,必然也会涉及“美国原产技术”,在美国政府的施压之下,其可能出现的摇摆也是一颗颇具威胁的地雷。 最令人担心的情况还是发生了——在两个大国“掰手腕”的角力之下,华为最大的危机并不来自于美国政府的定点打击,而是来自于美国“朋友圈”的集体围剿。 毫无疑问,禁令若持续进行下去,将会是华为的劫难。 他山之石 渡尽劫波兄弟在,渡劫,虽难,但并不一定渡不了。 有一个家族企业,曾在日美企业的技术封锁下成功突围,打下一片江山——那就是韩国三星。 上世纪五十年代,电子产业在美国兴起。 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开始对日本进行大规模技术转移。在60年代至70年代之间,日本的电视机、冰箱、洗衣机、吸尘器、收音机等产品技术已发展成熟,并大量对外出口。到1971年,日本电子工业产值已达94.5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 随后,日本在半导体领域也逐渐取得突破,到1985年时,日本DRAM芯片已经占据全球市场约8成的份额。 而此时的韩国无论是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产业技术,都和日本差了无数个小目标。 直到60年代末,在韩国国家产业转型的大背景下,三星创始人李秉喆看到了电子产业的机会。1969年1月,日后叱咤风云的三星电子正式揭牌成立。 李秉喆想得很清楚:“考虑到技术、劳动力、产业附加值、国内需求和出口前景等方面,电子产品是韩国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阶段最为适合的行业。”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