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 | 美国为何铁心“杀死”华为?
然而,三星并没有电子产品的生产经验,曾在日本留学的李秉喆于是选择向行业中先进的日本企业学习:在与日本三洋电机和日本电气组建了合资公司之后,三星派遣了一批员工前往日本各地学习电视和真空管生产技术,并投资2000万美元建设了一个以研发和生产集成电路、电视显像管为主的大规模电子工业基地。 合作之初,三星主要为三洋公司贴牌生产电视机。1970年11月,三星电子生产了第一只真空电子管和第一台12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并在3年后推出了基于晶体管的19英寸黑白电视。1974年,三星电子开始推出冰箱、空调和洗衣机等白电产品。 然而,日本企业并不对三星开放核心技术。 不甘心止步于代工的三星大量购买市场先进产品,从拆机器开始攻克技术难关,终于在1976年,三星独立开发出了韩国第一批彩色电视并出口巴拿马等国。 这时的三星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白电生产线,但核心电子器件仍然要靠进口。美国镁光、日本三菱、夏普等企业正牢牢把控着半导体产业的龙头。 1974年12月6日,这个日子对三星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在看到了以半导体为代表尖端技术所蕴含的巨大机遇之后,李秉喆和他的小儿子李健熙不顾管理层的反对,自掏腰包出资入股了Hankook半导体公司。1977年底,三星与Hankook业务完全合并,正式更名为三星半导体,并于1980年整合入三星电子。 面对要进军半导体领域的三星,日本三菱CEO直接表示,“对于GDP水平较低的韩国,半导体产业并不适合。” 但李秉喆不信这个邪。 1983年初,三星在美国加州圣克拉拉设立了一个基地,为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技术寻找授权方,并从美国招募半导体人才。 然而,并没有企业愿意将核心技术向三星开放。 夏普表面客气,实际上却处处设防,不允许三星员工接近先进生产线,甚至连工厂的基本信息都不肯透露。前去考察学习的三星员工只能通过自己的手指、身高、步数来估计工厂的面积等。 在老大哥日本NEC那儿,李秉哲也吃了闭门羹,NEC会长直接拒绝:“钱我可以借给你,但是技术不能借给你。” 在被日立、摩托罗拉、NEC、夏普、德州仪器和东芝拒绝了之后,三星终于获得了镁光的64K DRAM设计授权。然而,这一过程也并不顺利。镁光一度愿意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向三星提供较为落后的设计图纸,没想到后来却以偷看文献为借口反悔,并将三星方面人员赶了出去。 技术封锁,往往催生不择手段的突围。 此时韩国开始举国家之力吸引海外人才归国,三星也大力从日本企业挖人、挖技术。终于,在1983年底,三星从无到有成功开发出64K DRAM芯片,震惊了美国和日本。 1983年11月,三星对64K DRAM芯片进行了首次取样——虽然仍落后于当时最先进的日本技术将近5年时间,但三星的这一突破为其在10年后成为全球最大存储器芯片生产商奠定了基础,踏出了三星半导体实现代际突破的第一步。 突破技术封锁的道路很漫长。 1984年,为摆脱授权费用,三星圣克拉拉团队通过逆向工程设计出了基于2微米工艺的256K DRAM,并在器兴的新工厂启动生产。一年之后,三星还成功实现了64K DRAM芯片的量产。 一切看起来似乎越来越好,三星却在此时遇上了一场“有预谋”的价格暴跌。 在头部企业的操控下,芯片价格从每片4-5美元跌至25美分。而当时三星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意味着每生产一片芯片,便要倒贴1美元。 如此困境下,三星并没有动摇在半导体领域的决心,李秉喆带领三星电子继续投资建设生产线,一路狂飙突进。真相是直到1987年因病去世时,李秉喆也未能见到三星半导体盈利。 终于,连续五年在200mm晶圆上投入超过5亿美元之后,三星在1992年推出了全球第一个64M DRAM,两年后又率先推出了256M DRAM。 1990年代,三星面临美国发起的反倾销诉讼,李健熙巧妙利用美国人打压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机会,游说克林顿政府:“如果三星无法正常制造芯片,日本企业占据市场的趋势将更加明显,竞争者的减少将进一步抬高美国企业购入芯片的价格,对于美国企业将更加不利。”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在当时的美国看来,三星依然只是后来者,不足为惧。最终,三星只被收取了0.74%的反倾销税,而日本则被收取了最高100%的反倾销税。 一刀见血,三星正式超越东芝,成为全球最大的DRAM制造商。 ![]() 美日韩半导体份额走势图 而在面板领域,三星也有一个“男默女泪”的故事。 九十年代初,三星利用液晶行业的低谷期,不退反进,重金扩建生产线,大量聘用失业的日本工程师。在1990年至1994年期间,每年亏损1亿美金,打造面板产线。1995年,三星逆势而上,建成第一条3代线,追平日本产能。 眼看就要熬出头,却遇上了亚洲金融危机。在这一时期,三星深陷债务危机,不得不砍掉很多业务。唯独液晶面板,不但没有被砍掉,反而还追投了数十亿美元。1998年,三星建成3.5代线,面板出货量达到全球第一,而第二名正是另一家韩国企业LG,实现了对日本的全面反超。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反周期投资等各种在短期看来是自废武功式的起伏之后,三星市值在2002年超越日本索尼,三星电子在2017年取代英特尔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终结了后者25年以来的霸主地位,并且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最大手机制造商的地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对于华为来说,如今面临的危机与三星曾经的困境颇有几分相似,三星的突围之路可以为华为提供颇具借鉴意义的间接经验。 更为有意思的是,今日之华为,在企业实力、研发能力以及全球产业链部署等各个维度,远胜昔日之三星,严格讲,撼山易,撼华为难。 美国知难而上。 渡劫 当然,相比三星,今天的华为也更危险。它面临的是下定决心要“绞杀”它的美国政府,其绞杀强度、烈度、速度 ,远超昔日美国绞杀日本半导体时的当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半导体产业正发展得如日中天,厉害到将英特尔逼得退出了DRAM存储业务,富士通甚至还打算收购有硅谷活化石之称的仙童半导体。 美国企业慌了。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