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全渠道的同品同质同价 新零售的五重境界
要提升效率,就要为每一类构成去制定针对性的运营方案,但通常不会同时执行,要考虑企业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用户在生命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不要幻想能一口吃个胖子。例如参考AARRR等类似模型,在不同时间阶段找到对GMV贡献效率最高的提升因子,集中火力做到事半功倍才是正确的做法。多管齐下只会困扰用户,各指标下的运营规则互相打架,最后连公司自己都算不清账,反而事倍功半。 最后说到代表供应链的“货”,供应链的优化水平很可能是未来各零售商间拉开差距的重要一环。 首先其改造的难度之大,不论是事情本身,还是人的因素,在前面都有谈到了;其 次这也是大量互联网公司的知识盲区,即便手握技术和数据,但传统零售在供应链上已有百年积累,理论也相当成熟,这可不是光靠互联网思维就可以颠覆的。 互联网企业要对供应链行业,包括传统零售有敬畏之心,要真正去深入了解,和领域内专家沟通,再洞察问题。 不同细分行业里可能都有不同的供应链,有些是设计搭建的,有些可能是自然演进的,但肯定都不会是最优的。例如在”场“中提到的分销网络,不同的库存持有方式和产品交付方式间的组合,会构成适合不同情况下的分销网络,这都要结合产品本身的特性和各类成本等进行选择。 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由于都经过了长时间的迭代,而且这也切实关系到该环节运营者的利益,一般在具体某一环上的效率已经比较高了,这也是其自身进化后的优势。所以互联网企业想要涉足供应链,最好将链条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的优化,而不要聚焦到某一环节上,因为你既不专业,可优化的上限也不多了。 通常来说,环节越短,效率越高。因此,第一步先观察清楚你所在的供应链,是否所有环节都是必要的,是否作为整体已经不能再短路了。 缩短供应链,可能是短路掉某些效率不高的节点,也可能是整合某些节点,形成新的节点,通常新节点较整合前应该要么具备规模经济,要么具备协同能力。更深度的做法是回归问题本质,直接不看现有供应链,考虑最大化的供应链盈余。 在曾鸣老师的《智能商业》中已经给出了未来的核心模式,就是C2B。未来供应链会以拉式为主,这必然是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精准把控和预测的基础上的,优秀的拉式供应链可以有效缩短响应时间,减少库存,对效率的提升是明显的。 不过以目前的技术还无法达到理想的C2B模式,所以曾鸣老师也给出了演化路径上的中间态:S2b2c的双向通信模式。每个c根据需求与特定的小b交互并产生数据,数据从小b处流转到平台S,S为小b提供一系列的赋能,最终S和b共同满足c的需求,如下图示意。 互联网企业想要改造链条,要么自己做S,要么找到现有的S为其提供服务。 以上就是我对B端效率革命的理解,针对其中的“人”、“货”、“场”,都存在机会点,做好任意一点基本就能在新零售领域内站稳脚跟,做好两点并相互协同就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护城河,如果能做好三点,你就是新零售的代名词。但随着问题规模的提高,解决难度并非线性上升而是呈指数上升的,所以最好还是实际点,先根据自身能力聚焦突破一点,是为上策。 总结下新零售:就是通过各环节的效率提升,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而价值需要作为一个整体提升:即全渠道的同品同质同价。 新零售的五重境界新零售怎么做,或者说是做到什么程度? 这里再次推荐曾鸣教授的《智能商业》,本书信息量和含金量都非常高,既有高屋建瓴的商业判断,又有接地气的实操准则。在曾鸣教授的启发下,我将新零售区分为五重境界,或许(其实应该说一定吧)还有更高的境界,但目前我还企及不到,基于当下行业的发展阶段,我认为暂时也还不需要去探索。 境界一:上线触网这是最基础的境界,传统零售商意识到线上渠道流量的价值,同时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全球。虽然如今才意识到这点已经很落后了,但这却是当下大量中小微企业的现状。越是在产业链的上游,触网的程度可能越低,掌握的数据也越少。 在该境界内也存在上下限,开设官网、微博、公众号等可能是最基础的操作了。随着业务越来越集中到线上,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若不懂得挖掘数据的价值并通过数据分析指导业务,将永远无法达到下一重境界。目前大量的电商零售公司,虽然业务基本都在线上,但其实也就停留在这个阶段。 该境界内的主要产品形态包括了提供具体服务的前后台,例如前端的网站、后端的各类运营平台等。 境界二:识数读表目前大量的电商平台以及一些大型的自营电商,甚至一众互联网企业,基本处于这一境界。该境界内的公司具备数据运营的意识和相关知识,做的好一点的还会有专门的BI团队。区别该境界内的高下程度,主要取决于企业数据分析、挖掘的能力,能否真正从数据中发现价值指导实际业务。由于数据分析能力的范围可以很广,因此不同企业间的差距实际可以很大。 该境界内的主要产品形态包括了一系列数据产品及数据分析报告,例如报表系统、OLAP等。也包括了底层的数据架构,选择合适的数据库,搭建必要的数仓。 境界三:数据活化活数据是曾鸣教授提出的概念,其含义是数据始终在线并不断更新,数据一边产生又一边被业务消费,消费方又会继续产生新数据,最终会形成一个数据流的闭环。 检验企业数据是否活化,有3个标准: (1)被动记录全量数据,而非主动抽样 用户所有行为的数据都需要直接记录下来。这点线上可能比较好完成,而线下就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撑,包括5G、IOT等。通过全量数据的记录,我们可以拿到以前完全空白的数据,例如线下门店客流的用户画像,每个用户在店内的动线,在不同货架前的停留时长等,进而可以分析不同空间设计、商品陈列、选品对进店流量、交易转化等关键指标的影响。 (2)先有数据后有洞察,而非先定义问题再寻找数据支撑 了解大数据的同学都知道,大数据的一个核心思维就是:重视相关性,而非因果性。由于数据存储和计算的成本越来越低,我们只用定义计算的规则,建立合适的模型,由机器对海量数据进行计算,并从中形成洞察。 (3)数据直接决策,而非指导决策 (编辑:晋中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